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實錄 | 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

0
分享至


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于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介紹地震安全知識和防震減災工作情況。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主持,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行舟,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潘照虎,青海省循化縣清水鄉初級中學校長韓長青出席。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 申展利:

各 位 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今年聚焦排查群眾身邊災害隱患這個主題,就是要針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涉災重點領域、重點場所和重點部位,開展風險隱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動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實處、落到基層;就是要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參與防災減災實踐,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地震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今天“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向大家介紹地震安全知識和防震減災工作,希望通過發布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地震是什么、平時怎么防、遇到怎么辦。今天的發布會由應急管理部和中國地震局共同舉辦,我們邀請到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行舟先生,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先生,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先生,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潘照虎先生,青海省循化縣清水鄉初級中學校長韓長青先生,一會請他們與大家現場交流。今天還有5位北京市的應急科普志愿者來到發布會現場觀摩,他們不但在地震災害發生后積極參與救援工作,還長期向公眾普及防震減災知識,為防震減災事業貢獻力量,歡迎你們!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占全球7%的國土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地震,約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國土位于地震高風險區。近年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加強地震災害風險識別和防范,地震安全基礎不斷夯實,防震減災、抗震救災能力不斷提高。

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緊盯震情跟蹤研判,依托手機、電視、應急廣播等渠道,讓預警服務信息快速精準觸達公眾。二是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推動重點地區房屋、基礎設施抗震能力提升,推進老舊房屋、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場所、重要工程設施的抗震加固,持續消除危化品廠庫、油氣管線、水庫等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的風險隱患。三是做好地震災害防范應對準備,針對高原高寒、高溫雨季等極端情況,做好應對斷網、斷路、斷電的準備,做好救援力量、救災物資和群眾安置的準備。四是夯實防震減災救災基層基礎,提升基層的組織、動員和行動能力,提升公眾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防震減災既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希望我們接下來的互動環節,能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地震致災規律,掌握更多的地震安全知識。

下面,大家可以舉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南方都市報記者:

震的預測、預報、預警如何區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申展利:

這個問題我們請王行舟司長回答,他長期從事地震預報預警工作,多次赴地震災區救援,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非常有經驗。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 王行舟

這位記者朋友的問題帶有普遍性,我們還有很多人不太清楚地震預測、預報、預警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我給大家作個介紹。地震預測是通過我們觀測到的各種地震監測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對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估計和推測的行為,當前地震預測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很多地震是難以做到精確預測的;地震預報是政府按照程序對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等信息進行發布的行為;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之后,使用我們的地震監測預警技術系統,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的幾秒至幾十秒,向目標地區的公眾發出警報和提示的行為。

地震預測、預報、預警主要區別是在時間上。地震預測和預報是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出的行為,其中地震預測屬于科學研究行為,其產出的預測意見是地震預報的基礎;地震預報屬于政府行為,由政府按照程序來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后向公眾發出的警報,用來提醒公眾采取緊急避險措施,以減小或避免地震災害損失。

總之,地震預測就是研判風險,地震預報就是震前提醒,地震預警就是震時警報。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有這樣一種言論,有人說地震發生前會有一些預兆,比如動物的異常行為、地震云等,有人會據此判斷要發生地震,請問是否科學?

申展利:

這個問題我們請鄒文衛老師來回答,他長期從事防災減災科普工作,是地震科普方面的專家。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理事、科普專家 鄒文衛

謝謝您的提問。您提到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我先說一下兩個結論。第一,動物異常現象確實在有些地震發生之前存在過,但是它僅僅是小樣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規律;第二,我們地震學家、氣象學家都已驗證過,氣象變化和地震沒有實際的內在關聯性,這也是大量事實所證明過的。

我再說一下,動物異常與許多因素有關,比如環境的變化,天氣的變化都會引起動物異常。像動物群體性的生存競爭,動物個體的生理、心理變化和健康問題都會引起動物異常。另外,所謂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狀比較特殊的云彩,比如說比較怪異的“放射云”“排骨云”“魚鱗云”等,這些在氣象學上都有合理的解釋,只不過它碰巧發生在了地震前,實際是不能預測地震的。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

此前看到報道,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韓校長學校的學生安全迅速完成了撤離,請問學校在平時和地震發生時都是怎樣做的?

申展利:

學校的安全非常重要,今天我們發布會專門邀請到韓校長。韓校長所在學校在積石山6.2級地震中,270名學生在三分鐘內全部安全撤離,無一傷亡。首先我們向韓校長致敬!韓校長,您給大家介紹一下學校的做法。


青海省循化縣清水鄉初級中學校長 韓長青

謝謝 您的提問。 您剛才講到的就是發生在我們學校的真實案例。2023年12月18日晚上10點,我們學校針對270名住校生開展了夜間的應急逃生演練。當晚11時58分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了,當時在老師們的組織下,全體住校生按照平時演練的路線在三分鐘內迅速撤離到了操場,沒有一個人受傷。當看到全體師生平安地站在操場上時,我深切地感受到,學校開展的每一次地震演練、每一次安全教育都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經歷,小的時候,我看過一部講述唐山大地震的電影,我感到生命在地震災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這些年來,我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一些地震安全知識,特別是當了校長以后,把每個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也希望把這種地震安全知識傳遞給孩子們,我們學校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每周開展一次地震逃生演練。演練當中注重“兩個環節、兩個目標”,準備環節做到預案切實可行,指令明確清晰,人員精準到位,演練環節做到仿真訓練,扎實有效;達到有序安全的目標和最短撤離時間的目標。通過平時的演練,孩子們的地震逃生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使孩子們避免了在危險面前手足無措,能夠沉著冷靜地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

在經過“12·18”積石山地震緊急疏散以后,給全校師生,尤其是孩子們的一生上了一節重要的安全課,也提醒我們,學習地震避險知識、提高地震避險能力的重要性。最后,我想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生命更是如此。謝謝!

科普時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在等級較高的地震發生之后,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會發布地震烈度圖,請問地震烈度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與地震的震級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

鄒文衛: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科普中最基本的問題。地震有強有弱、有大有小,但衡量地震的標尺一般有兩個,一個是地震震級,它代表著一次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另外一個是地震烈度,這個地震烈度可能是一般公眾不太在意或注意的,實際上地震烈度跟我們感覺到的地震更是息息相關的,它表示了一次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不同烈度的區域不止一個。隨著地震能量的釋放,離震中越遠,其烈度就越低,震中就是地震發生的位置。比如說1976年的唐山7.8級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是11度,100公里之外天津的烈度是8度,而更遠一點北京的烈度是6度。隨著地震波的進一步衰減,到河北石家莊的烈度就只有5度了。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一次大的地震過后,應急管理和地震部門都要組織業務人員通過儀器測量、現場調查等方法,圈定這次地震的烈度區域,并形成地震烈度圖向社會公布,指導當地的救災和災后恢復工作。謝謝!

總臺央視新聞記者:

我們都知道地震發生后,很多民眾都收到過地震預警信息,請問地震預警的原理是什么,是按什么原則來推送的?收到地震預警后應該第一時間做哪些事?

王行舟:

您的 這個問題含有三個小的問題,從地震預警原理到地震預警信息的推送以及我們所應該采取的行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逐一進行回答。首先介紹一下地震預警的原理,我們知道地震發生后,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地震波主要有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橫波。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帶來一個小的道具,我會一邊演示,一邊給大家進行講解。


大家可以看見我的手,這個在進行上下的振動,那么這個波也是上下傳播。這種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保持一致的,我們就稱為縱波。縱波速度比較快,每秒大約是6公里,但是它的破壞力比較小。大家再來看,我的手在下邊左右晃動,但是這個波還是上下傳播,這種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的波我們就稱為橫波,橫波速度比較慢,大概是每秒4公里,但是它帶來的破壞力會比較大。我們知道了縱波的速度比橫波的速度快,也就是縱波會首先傳到地面上來,這也就是在地震發生的時候,為什么震中附近的群眾會首先感覺到上下振動,然后再左右搖晃的原因。我們對縱波和橫波的特征有了了解,再來介紹地震預警的原理就容易理解了。

地震發生的時候,震中附近的地震儀器首先記錄到的就是縱波的信息,這時候我們的預警系統就會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和發震的地點,同時來推測地震動的大小和影響范圍,搶在破壞力比較強的橫波到達之前的幾秒至幾十秒,通過手機、電視等手段向群眾發出警報,以減少或者避免地震災害損失。我們都知道手機和電視接收的是電磁波信號,而電磁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總結一下,地震預警就是通過縱波、橫波、電磁波的速度差,利用我們密集布設的地震儀器和我們預警系統的快速算法共同來實現的。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地震預警信息的推送原則。首先,給大家做一個說明,并不是所有地震我們都發布預警信息。一般來說,當預估震級大于4級,或預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的時候,我們才對外發布預警信息,這種地震一般震感比較強或者可能會帶來破壞。我們會采取精準推送,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區分不同的預警級別。在預估地震動比較強的地區,比如預估烈度達到了5度以上的區域,我們就會發布紅色或者橙色的警報,以提醒公眾盡快躲避;對于預估的地震動比較弱的地區,我們會發布黃色或者是藍色的提示以避免大家恐慌。一般來說,我們只會對可能發生破壞的地區或者是會有震感的地區發布預警信息。比如,河北如果發生了地震,我們就會對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區發布預警信息,而不會無差別地向全國進行推送。

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發布預警信息呢?主要是通過手機、電視、廣播、地震預警專用終端和社區的大喇叭等多種方式同步發送預警信息,盡最大努力擴大預警信息的覆蓋范圍。在這里,我向大家推薦一款地震預警小程序,大家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搜索“中國地震臺網”微信預警小程序獲取全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當然也可以添加各個省的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獲取區域性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面向公眾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是公益性質的,不收取任何費用。

最后,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如果你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應該怎么做,這主要取決于你當時所處的環境。如果你處在室內,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勢,尋求牢固的物體來遮擋或者是保護好頭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發旁邊,同時手要抓住身邊的固定物以防止身體滑動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開玻璃和吊燈等懸掛物。如果你處在室外就要尋找開闊地,比如廣場、公路就地蹲下,當然也要遠離高樓、電線桿、廣告牌等危險物。如果你處在海邊或者山區,還要防范可能產生的海嘯或者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帶來的傷害。謝謝。

新華社記者:

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識,請問應急管理部在應急避難場所方面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目前居民生活區周邊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布局和設計是怎樣的?

申展利:

這個問題我們請高玉峰先生來回答,他曾經主持或者參與制定了十多項應急避難場所的政策文件和行業標準,對這方面非常熟悉。


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 高玉峰

謝謝 這位記者的提問。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近些年,應急管理部會同相關部門統籌推動全國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發展,開展了一些工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政策制度標準體系,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指導意見》《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編制指南》等4項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動發布了《應急避難場所分級及分類》《鄉村應急避難場所設計規范》等7項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為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設計、建設、管護、使用和評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確的工作規范和操作指南。二是打造全國信息化平臺,加強對全國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的動態匯聚、資源統籌和備案管理,不斷提升平時狀態和應急狀態下的管理能力。三是貫徹實施政策制度標準,積極推動應急避難場所的資源調查評估、規劃編制、建設改造和管護使用等工作,由過去分散建設和管理,向統籌規劃,設計、建設、管護和使用等方面轉變,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應急避難場所,在災害來臨時能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第二個問題。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動各地逐步科學規劃設計和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一是在規劃布局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時,主要以社區生活圈為基本安全單元,布設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并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比如緊急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為一公里以內,大家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達;短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在2.5公里以內,步行30-40分鐘就可到達;長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就更長一些。二是設計應急避難場所時,每個應急避難場所至少設置2條不同方向與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時考慮殘疾人、老年人、幼兒、孕婦等特殊群體的需要,進行無障礙設計。三是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時,在場所內外及周邊區域會設置明顯的應急避難場所主標志、指向標志還有出入口標志等指引,做到標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眾辨識。

現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與合理布局建設避難場所,這里也提醒大家,平時可留心觀察工作、生活區域的應急避難場所,對場所分布和疏散路線做到心中有數,積極參加社區和單位等組織的應急避難演練,掌握相關技能。我們也在積極推動各地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管護,并利用多種渠道向民眾提供應急避難場所服務信息,便于災害來臨時能就近找到應急避難場所避險避難。謝謝!

總臺央視中文國際記者:

我們關注到,緬甸地震中有一位被困125小時的男子成功獲救,超過了救援的“黃金72小時”,以往也有這種成功獲救的案例。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體力和心理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應該怎樣最大限度延長生存時間?

申展利:

這個問題我們請潘照虎先生來回答。他是中國救援隊的隊員,而且參與過莫桑比克熱帶風暴國際救援,還有土耳其地震國際救援,再一個就是緬甸地震國際救援。剛才您提到的這個被救出來的緬甸人員就是潘照虎先生參與救援的。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 潘照虎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兩個在地震災害中閃耀的生命奇跡,以及一些關于地震求生的重要知識。在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國救援隊成功救出的第6名幸存者。他被埋壓在建筑廢墟深層長達156個小時,他的呼救聲和敲擊聲很難傳達到地面,直到救援隊伍利用挖掘機剝離建筑廢墟時,他的敲擊聲和喊話才被聽到。他當時被困于自己家中的臥室,建筑倒塌以后,他的左腳被建筑廢墟緊緊埋壓,導致他無法移動尋找食物,只能依靠尿液來維持自己的身體機能,幸運的是土耳其震區高濕度環境,減少了身體水分的流失。當時他的活動空間非常狹小,他被埋壓的位置比較深,為他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保溫層,抵御了夜間的低溫。再加上他自己的身材比較魁梧,靠消耗自己的脂肪來維持生機,到最后他獲救的時候他的體重銳減了20斤左右,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今年3月份,緬甸地震災害中我們營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當時他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層的客房內,當地氣溫持續高達43℃,他被困廢墟長達125個小時,他僅僅靠一罐收集來的粉末狀飲料維持生命,實在沒水了只能混著尿液飲用。他非常聰明,一開始不盲目呼救,保存體力,等聽到我們救援隊靠近的動靜時,他才大聲呼喊和敲擊,最終成功獲救。

綜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到被困者在被困期間科學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對災難時頑強的求生意志以及堅韌的精神是獲救的關鍵因素。結合多起救援實例,我想向大家分享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爭取一切生存條件。當災難發生后,被困廢墟當中,我們首先要為自己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條件搭建一個安全空間,比如說廢棄的建筑構件,甚至于說堅固的家具等,為自己搭建一個臨時相對安全的空間。然后要緊急處理自己的傷情,如果說你受傷了,有出血情況,就要緊急止血,避免傷情惡化。然后盡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為自己創造生存機會,如果說實在沒有水的話尿液也可以作為應急使用,但是要優先選擇新鮮的尿液,減少感染風險。同時,還可以利用環境,比如說高濕度的空氣以及金屬管道的冷凝水來延長自己的生存時間。

第二,要保持積極的求生心態。被困者在狹小空間往往面臨巨大的恐懼和心理壓力,這時候就要保持冷靜,積極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第三,要有效地發出求救信號,這個非常關鍵。當我們被困等待救援的時候不要盲目大聲呼救,要保持體力,合理分配好體力,同時利用身邊可用的物體,比如磚塊、鋼筋等敲擊墻壁、金屬管道等實體物件,而且要保持有節奏的敲擊,以便于救援人員識別和發現。

希望通過分享這些實際的救援實例和救援知識、求生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地震災害當中的求生技能,也向每一位在災害面前頑強求生的生命致敬,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

有人說,地震發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請問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鄒文衛

這個問題實際我以前也關注過,統計數據表明,5級地震的強震動時間是5-6秒。什么叫強震動?就是人能感覺到的地面震動。6級左右的地震強震動大概是十幾秒,7級地震強震動時間大概是30秒左右。因此,小于5級地震的有感震動時間就會更短。所以,在感覺到有小地震的時候,來不及反應或剛反應過來,震動已經過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別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區,強烈的顛簸使人站立不穩,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穩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我們說,碰到地震最好的辦法還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剛才王司長所說的伏地、遮擋、手抓牢。當然,地震和地震災害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還是“先躲避、后疏散”。謝謝!

中國應急管理報記者:

每次地震發生后,都會通報震源深度,請問震源深度與地震破壞力的關系是怎樣的?

王行舟

對于震源深度與地震破壞力之間的關系,大家可以這樣來理解:同樣的震級,震源越淺,則破壞力越大;震源越深,則破壞力越小。剛才已經介紹了,地震發生以后,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從震源位置向四周傳播。如果震源比較淺,也就是說震源到我們地表的距離比較近,那么地震波在從下往上傳播的過程中,損失的能量就會比較少,傳到地表的能量就比較大,給地表造成的破壞也就會大;反之,如果震源比較深,那它對地表的破壞就會比較小。一般來講,我們把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里的我們稱為“中源地震”;大于300公里的我們就稱為“深源地震”。我們國家的地震大多數都是淺源地震,中源地震主要是分布在青藏高原,深源地震主要是分布在東北地區,比如2002年吉林汪清就發生了一次7.2級的地震,這個地震的震源深度達到了540公里,東北全境和華北的部分地區都有震感,但是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對建筑物的損壞。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現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層建筑中,如果發生地震很難第一時間跑到空曠的戶外,在室內應該如何更科學有效避險?有人說應該躲在衛生間,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鄒文衛

謝謝 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可能也是很多居住在大城市高層建筑的人普遍關心的問題。

剛才我介紹過地震震級和強震動時間的關系,住在高樓上,在地震發生的時候想要跑出來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我國高層建筑都有著嚴格的抗震設防標準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較低。在這里我想重復一下剛才的“七字訣”,就是“伏地、遮擋、手抓牢”,我這里有一個模型,大家看一下,這就是典型動作。什么叫做“伏地”呢?就是在我們遇到地震的時候,盡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態,降低重心、穩定自己。另外一個叫做“遮擋”,就是我們旁邊如果有堅固的物體,盡量躲到堅固的物體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是一個遮擋物,可以避免上面墜落物對你的傷害。如果旁邊沒有固定物,那我們就要用雙手或者隨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發的軟墊子之類的保護住頭頸部位,避免被墜落物擊打。“手抓牢”就像模型演示的這樣,在震動很強烈的時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被甩出遮擋物之外,就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地震時要做到“伏地、遮擋、手抓牢”。

至于躲到衛生間,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因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樣,結構也不一樣。剛才介紹了地震避險的原則,我們盡量還是躲在承重墻的墻角,盡量避開電器、懸掛物、玻璃、窗戶等。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

問家庭平時可以提前做好哪些防震應急準備,有一些什么樣的防護措施?

申展利:

這個 問題我來回答。養成良好的備災習慣,做好家庭應急準備,是守護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一是排查安全隱患,如家電線路、燃氣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調等易倒家具家電是否穩固,對發現的安全隱患要及時消除。二是準備應急物品,用家庭應急包,儲備必要的食品、飲用水、急救藥品、救生哨、保溫毯等物品。三是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滅火器使用等應急技能。四是熟悉逃生路線,讓家人了解周邊地震避難場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線,做到心中有底、臨災不慌。謝謝!

我剛才注意到,現場也有應急志愿者在示意,我們請這位應急志愿者來提問。

北京市應急科普志愿者

主持人您好!我們是北京市軍紅救援隊的志愿者。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是,當地震發生后,經常有一些謠言在網絡上傳播,比如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地點將要發生多大的地震,很容易引發民眾的恐慌。我們平時經常開展應急志愿服務,也要經常去辟謠。我現在想請問,我們應該如何去幫助普通民眾快速識別這些謠言?

鄒文衛

謝謝 這位志愿者的提問。凡是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發生某級地震”,這肯定是地震謠言,不可信。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確信這是地震謠言。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大概發生幾百萬次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統計,我國大陸地區每年也有10余萬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覺到的有千余次,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地震形成的機理,地震的孕育發生是非常復雜的過程。世界公認,目前地震預測是科學難題,現在僅僅處在探索階段。所以,如果聽說或者碰到這些問題的話,就可以判斷,只要是時間、地點和震級非常準確,那肯定是地震謠言。另外,這些地震謠言反復出現,只不過是換成了當地的地名而已。

我特別強調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意見實行統一發布制度,正式的地震預報意見一般由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發布,其他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希望社會公眾切勿相信與地震相關的非官方消息,大家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謝謝!

申展利:

由于 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的互動就到這里。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的地震安全知識,我們給大家準備了一本《防震減災基本知識和技能大綱》,這是一本科普讀物,會后大家可以領取。

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感謝各位發布人,感謝各位記者朋友。

來源: 中國地震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四川省地震局 incentive-icons
四川省地震局
四川省地震局
6875文章數 472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晋州市| 威海市| 泾源县| 巴楚县| 雷山县| 永吉县| 钦州市| 涿州市| 德庆县| 中牟县| 凤凰县| 文登市| 苗栗县| 枞阳县| 永昌县| 乌兰察布市| 丰宁| 西畴县| 凯里市| 温州市| 景德镇市| 龙陵县| 南川市| 德昌县| 镇江市| 惠东县| 陈巴尔虎旗| 康保县| 定边县| 隆昌县| 高青县| 九江县| 南召县| 东宁县| 高清| 正阳县| 正镶白旗| 五指山市| 伊金霍洛旗|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