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許世友,紅軍時就當上軍長了,一直以來名氣也很大,但解放戰爭后期沒有參加淮海戰役,軍功受到了一定影響。提起他在解放戰爭中的高光時刻,許多人都只想到許司令指揮濟南戰役。其實他還有一項非常重大的貢獻,深究起來比解放濟南更關鍵、更厲害,卻少有人提。是什么貢獻呢?
許世友1940年奉命來到山東,1942年成為膠東軍區司令員,那里是山東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長期在膠東地區征兵、練兵,從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解放戰爭,培養出大批優秀官兵。包括后來的兩名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張萬年,都是許世友執掌膠東期間,征入隊伍的好苗子。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膠東子弟兵是華野大軍的基干力量之一。
至于華野的兩位主要首長,陳毅和粟裕,是什么時候來山東的呢?陳老總1945年接替羅榮桓,成為山東軍事一把手,比許世友來山東的時間晚4年;粟裕就更晚了,此前他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才算是正式到山東作戰。單單就建軍貢獻來說,至少在山東,許世友強過陳粟二位首長。
關鍵點來了。1947年上半年,華野屢屢打出硬仗、勝仗,比如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粟裕的指揮才能在軍內贏得如潮好評,中央經常發電報嘉獎,號召全軍學習華野的打法。這個時候的許世友,在粟裕的大量戰功面前,似乎不是特別顯眼了。
但在1947年夏季,華野整體運勢明顯下降:因為惡劣天氣等原因,在南麻、臨朐接連栽跟頭,損兵數萬人,部隊士氣也大受影響。粟裕向軍委做了書面檢討,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也批評了粟裕的一些軍事思路、戰術問題。
國民黨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利用兵力優勢在山東進行追擊,華野主力到處轉移、減員嚴重,陷入了建軍之后最危險的境地。真正的保障和指望,當時只有膠東根據地了。許世友壓力非常大,面對國民黨20萬大軍圍攻。但他意志極為堅定,并且也很會打仗,經過一番艱難拉鋸,硬是保住了膠東根據地的基本盤。
一方面他確保了充足的有生力量和糧食后勤,另一方面守住了煙臺海運渠道,東北來的物資、彈藥能夠持續供給華野,最終幫助整個隊伍挺過了最艱難、最危險的時段。經過休整恢復元氣后,1948年粟裕又開始帶兵連戰連捷,不光山東全境接近解放,華野還跟中野部隊聯手,打出了豫東戰役、淮海戰役等名局,成片殲滅國民黨軍精銳主力,對扭轉全國戰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試想一下,如果許世友在那段困難時期慌了神、或者指揮失當,導致膠東根據地不保,那華野的軍史和解放戰爭進程,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改寫,至少他們不會打出那么多關鍵戰役,“陳粟大軍”的功績和聲望,恐怕就得打一個問號了。所以說許司令在最危險的時候救了華野全軍,并不過分。
這段歷史,如今提得不多。很多人一講華野,就是陳老總如何運籌帷幄、粟裕如何用兵如神。這些自然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其實許世友在1947年的重大貢獻,也是非常值得宣傳并贊揚的。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