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宋經緯)近日,南京藝術學院演藝大樓紅椅劇場,一場以舞為筆、以韻為墨的舞蹈專場在此上演。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王亮的個人舞蹈教學成果專場《古·道》啟幕。這場以“尋古溯源,道阻且長”為立意的專場展演,聚焦當代中國古典舞教育議題,以靈動的肢體語言回應中國舞蹈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時代命題,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沉浸式的中國古典舞文化之旅。
整場演出劃分為“塑骨”“鑄魂”“承古”“衍新”四個篇章,加上意味深長的尾聲,完整且系統地呈現出王亮深耕舞蹈教育領域多年,對“古”與“道”這兩個核心概念的深刻詮釋與躬身實踐。
舞臺上,舞者們身姿挺拔,剛勁有力的動作與流暢自然的身法相互交融。在“塑骨”篇章,他們仿若松柏般堅韌,又如江流般灑脫,以極具張力的肢體語言喚醒沉睡千年的中國古典舞蹈基因,將“形立而神生”的古典美學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進入“鑄魂”篇章,劍影閃爍間盡顯凌厲之勢,扇韻流轉中飽含悠然之情,袖舞飛揚時滿溢翩躚之美。舞者們借助兵器與傳統器物,將中國古典舞“外展于形,內化于心”的藝術追求演繹得生動鮮活,同時也重現了孫穎先生所倡導的“中國式審美”治學理念。
“承古”篇章堪稱一場傳統文化的時空對話。舞臺上,經典劇目的復現與傳統文化的全新演繹交相輝映。學生們憑借精湛的舞技,與歷史人物形象完美融合,讓一個個中國古典舞佳作的綽約風姿重現眼前,帶觀眾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古典舞的深厚底蘊。而在“衍新”篇章,傳統舞蹈語匯程式與現代藝術觀念、技法激烈碰撞、巧妙融合。以作品《行囊》為例,其中若隱若現的“荊棘路”意象,恰似“古道”在當代的延伸,深刻表明中國古典舞的傳統與創(chuàng)新并非割裂對立,而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于新時代迸發(fā)出蓬勃生機與獨特魅力。
演出臨近尾聲,所有演員步伐堅定,緩緩向舞臺后方走去,蜿蜒的道路未能阻擋他們前行的決心。聚光燈下,王亮的身影逐漸清晰,他帶領學生們舞動身姿,重現“唐風漢韻”的典雅與華美,往昔跟隨孫穎先生學習的課堂場景仿佛歷歷在目。
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于平、南京藝術學院紀委副書記齊勇、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原副主席江玲、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陳春華、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楊劍昕、江蘇省文聯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許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韓道亮、江蘇藝術基金辦公室主任沙莎等眾多業(yè)內專家、學者及嘉賓蒞臨現場。他們與觀眾一同置身劇場,在舞者的一招一式間,感受“尊古而不復古,尋古而不困于古”的文化精神,領略當代中國古典舞在傳承中開拓、于時代中煥新的獨特風采。
承師者之志,續(xù)文化之脈。專場《古·道》的演出,既是對過往教學足跡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新一代舞者肩負文化使命、邁向嶄新征程的殷切期許。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將繼續(xù)在弘揚中國古典舞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書寫更多精彩篇章。
(南京藝術學院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