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位于煙臺市的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學生姜昭鵬在春季高考途中勇救突發心梗同學的事件,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社會的多個維度,折射出個人擔當、社會協作與制度彈性的多重意義,為我們審視當代社會的價值內核提供了生動范本。
個人之光:道德勇氣與專業素養的雙重閃耀
在“扶不扶”“救不救”仍困擾公眾的今天,姜昭鵬的義舉打破了社會對“道德冷漠”的刻板想象。在高考這場被視為人生重要轉折點的考試面前,姜昭鵬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道德勇氣。當同學突發心搏驟停,他沒有絲毫猶豫,果斷選擇施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考試可以重來,生命只有一次”,這句樸實的話語,成為震撼社會的“人生金句”,彰顯了他高尚的價值觀。
而他能夠成功施救,離不開平時在學校急救課程中所學的專業知識。心肺復蘇、人工呼吸等技能的熟練運用,讓他在“黃金4分鐘”內抓住了挽救生命的關鍵機會。這不僅是個人道德勇氣的體現,更是專業素養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樹立了“敢救且能救”的青年榜樣。
網約車司機王濤同樣值得稱贊。在危急時刻,他保持冷靜,提醒趕緊搶救,主動與交警溝通,申請闖紅燈送醫,將原本15分鐘的車程縮短至7分鐘。他的行為超越了職業責任的范疇,展現出普通市民在公共事件中積極擔當的社會責任感,成為應急協作中的重要一環。
社會協作:系統支持構筑生命救援綠色通道
交警部門在接到求助后,迅速作出反應,批準闖紅燈請求,并通過實時調度保障送醫路線暢通。這種“特事特辦”的應急響應機制,打破了常規的束縛,為生命救援開辟了一條制度化的綠色通道,體現了社會管理的靈活性和對生命的尊重。
煙臺山醫院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在患者心搏驟停30分鐘后,成功恢復其心跳,并轉入后續治療。這背后是醫療團隊精湛的專業能力和“生命優先”的堅定救治原則,他們用行動詮釋了醫療機構在生命守護中的重要作用,是社會協作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教育與制度:能力培養與人性關懷的雙向奔赴
姜昭鵬的急救能力,源于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的課程訓練。這一案例充分印證了職業教育中實用技能培養的重要性,為“急救教育進校園”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它讓我們看到,職業教育不僅能培養專業技能,更能培養學生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為社會輸送有擔當、有能力的人才。
山東省招考辦啟用語文副題安排補考的決定,體現了教育考試機構在制度剛性與人性關懷之間的平衡。依據《考試管理規定》,在維護高考公平性的前提下,通過“特事特報”程序回應社會對善舉的認可,延續了2014年江西“奪刀少年”補考先例,彰顯了制度在特殊情境下的彈性空間,讓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煙臺市政法委授予姜昭鵬、王濤“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并給予獎勵,從法律層面為善行提供了榮譽保障。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善舉的肯定,更是對社會正能量的激勵和引導。而補考機會的給予,則是對“德”與“才”并重人才觀的制度性回應,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對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視。
啟示:構建三位一體的社會生態
姜昭鵬事件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個人層面,我們應鼓勵公眾積極掌握急救技能,強化“生命優先”的價值觀,讓更多人在面對危機時,既有道德勇氣去施救,又有專業能力能施救。
在社會層面,要進一步完善應急協作網絡,加強交警、醫療、交通等部門之間的聯動,提升危機響應效率,讓生命救援在各個環節都能無縫對接,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
在制度層面,需要不斷探索特殊情境下的救濟機制,如合理的補考制度、完善的表彰機制等,平衡規則剛性與人性溫度,讓制度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和引導者。
姜昭鵬事件不僅僅是一個“教科書式救人”的個體案例,更是對社會協作效能與制度韌性的一次全面檢驗。它讓我們看到,當道德勇氣、專業能力、社會支持與制度彈性形成強大合力時,生命的奇跡得以創造,社會的正氣得以弘揚。我們期待,這樣的事件能成為構建“敢救—能救—會救”社會生態的重要推動力,讓溫暖與正義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綻放。
(作者:鄭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