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以一己之力對抗美國貿易霸凌取得成果,中美雙方簽署聯合聲明,促使美國大幅降低關稅,這不僅有利于中美兩國,也讓全世界松了一口氣。
國際組織、主流媒體及領導人紛紛給予積極評價。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會談成果“不僅對中美兩國非常重要,而且對世界其他國家,包括最脆弱的經濟體也至關重要”,并強調“我們希望這預示著美好的未來”。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表示,中美會談成果是“非常積極的信號”,并重申“世界不需要貿易戰升級,而是需要對話”,強調“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保持積極、互利的關系對所有人都有益”。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盡管協議只是“朝著達成更持久協議邁出的第一步”,但它標志著“兩個經濟超級大國之間經濟緊張局勢緩和的第一個跡象”。
路透社引述業內人士評價稱,協議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并強調中美建立的常態化磋商機制“為未來解決分歧提供了制度保障”。
巴西總統盧拉在訪華期間明確表示,中美協議“證明保護主義終會引戰,多邊合作才是正道”。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發表聲明稱,中美經貿合作“有助于恢復全球經濟信心,為東盟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抗美”的榜樣作用,在一些國引起反應,甚至仿效。
印度5月12日當天對美國實施“報復”關稅,首次反擊特朗普
印度12日提交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份文件顯示,印度擬對部分美國商品征收進口關稅,以對抗美國對印度鋼鋁施加的25%關稅措施,導致印度76億美元鋼鋁產品銷路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不久前才隆重接待“印度女婿”美國副總統萬斯,展示美印密切關系,而且印度正在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雙方目標是秋天完成貿易協議,在此背景下,印度奮起反抗,且趕在中美發表聯合聲明的日子起訴美國,受中國影響可能性很大。
印度此次向WTO提交報復關稅提案,正是對美長期壓制的首次正式反擊。
其實,印度早就對美國不滿。
美國多次批評印度關稅“濫用”,主張以“對等關稅”平衡貿易。
特朗普在2025年2月與莫迪會晤時直言,印度關稅“過高”且構成“貿易壁壘”,并威脅實施全面對等關稅。對此,印度在談判中提出將關稅差距從13%降至4%以下,并考慮對230億美元美國商品削減關稅,以此要求美國免除對等關稅。然而,美國的強硬態度,拒絕將鋼鋁關稅納入豁免。
印度在談判中主動提議放寬對美國農產品(如豆類、堅果、杏仁、蘋果等)的進口限制,并取消對美國科技公司的6%數字稅,即“谷歌稅”,以換取關稅讓步。但美國得寸進尺,要求印度進一步開放農業市場,而印度需平衡本土農民利益,雙方這一矛盾尚未化解。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撤銷印度的GSP地位,取消了印度紡織品和皮革等產品的免稅待遇,這一舉措長期影響印度出口優勢。此外,美國對H-1B簽證的限制(印度是該簽證最大受益國)及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的出口管制,也被印度視為對其科技產業和人才流動的壓制。
美國要求印度加強藥品專利保護,而印度作為全球最大仿制藥出口國,其仿制藥產業依賴寬松的專利政策。2025年3月,美國研究質疑印度仿制藥的安全性,稱其導致的嚴重不良事件比美國同類產品高54%,這加劇了雙方在知識產權和藥品質量標準上的分歧。
印度對美國的不滿不僅限于貿易領域,在外交、安全、戰略博弈及國際話語權等層面亦存在顯著矛盾。
特朗普政府在5月10日印巴?;鹗录蟹磸托Q“美國斡旋促成協議”,但印度官方多次明確否認,強調?;鹗怯“椭苯訉υ挼慕Y果。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指出,美印討論中從未涉及貿易施壓,?;鹜耆蓛蓢娛聼峋€溝通達成。
印度外長蘇杰生計劃在2025年7月“四方安全機制”(QUAD)外長會上提出印度版“印太戰略”,強調“東盟中心地位”,試圖削弱美國對區域議程的控制。這一舉措被分析為印度對美國“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框架的直接挑戰。
美國持續以“宗教少數群體權利”“新聞自由”等問題施壓印度。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發布報告指責印度存在“法外處決”“打壓異見”等問題,印度外長蘇杰生反諷稱“我們也會對美國的人權狀況發表看法”。這種對抗在錫克教領袖遇刺案調查中尤為激烈,美國利用此案強化對印度情報機構的指控,試圖削弱其國際信譽。
印度已經意識到自身在美戰略棋盤上主要被視為“制衡中國的棋子”,而非平等伙伴。
歐盟的反應也很微妙,歐盟在中美達成協議后迅速升級了對美反制措施,展現出“法律+關稅”的組合拳策略。
5月12日當天,歐盟公布了價值950億歐元的報復性關稅清單,重點針對美國民用飛機(104億歐元)、汽車及零部件(123億歐元)、農產品(如波本威士忌、葡萄酒)等關鍵領域。這一清單直接沖擊美國波音公司、底特律汽車產業集群以及農業州票倉,被視為對美國單邊主義的“精準打擊”。
歐盟的反制不僅限于關稅層面。其同步啟動了WTO訴訟程序,指控美國關稅違反多邊貿易規則,并計劃動用《數字市場法案》對蘋果、Meta等美國科技公司實施7億歐元罰款,威脅對數字服務征收3%-5%的年稅。
這種“多維施壓”策略與中國此前通過稀土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等非關稅手段反制美國的邏輯高度相似。
馮德萊恩在5月13日明確表示,歐盟將“優先與中國、東盟等新興市場深化合作”。這種“向東轉”的策略類似于中國通過RCEP、“一帶一路”擴大貿易伙伴。
巴西在中美協議簽署次日啟動了對華“戰略協作升級”。總統盧拉訪華期間簽署了240萬噸大豆訂單、5G基站建設合作以及高鐵技術轉讓協議,并宣布與中國在鐵礦石、能源等領域采用本幣結算。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盧拉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中巴合作要讓全球南方國家站起來”。
哥倫比亞是美國“后院”的傳統盟友,在5月12日當天宣布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成為首個在中美協議簽署后明確“向東轉”的國家。
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在訪華期間直言,哥倫比亞將“成為連接美洲、亞洲和歐洲的技術橋梁”,并計劃依托巴拿馬運河區位優勢,與中國共建跨境鐵路和數字基礎設施。這一決策直接沖擊美國在拉美的傳統影響力——哥倫比亞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占美大豆出口12%),更是美國軍事存在的關鍵節點(駐有美軍南方司令部后勤基地)。
哥倫比亞的轉向標志著拉美國家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集體反彈,與巴西、智利等國在中拉論壇上的密集互動形成“共振”。
土耳其5月14日宣布允許比亞迪投資10億美元建設電動車工廠,年產15萬輛汽車,產品將通過土耳其-歐盟關稅同盟零關稅進入歐洲市場。
這一舉措既規避了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限制,也削弱了美國試圖通過《美墨加協定》孤立中國的努力。
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在5月13日明確表示,土方將“優先與中國、俄羅斯協調立場”,以應對美國在北約內部的施壓。
沙特5月13日宣布啟動“中阿大陸橋”項目,計劃建設一條連接波斯灣和紅海、總長1472公里的鐵路,將中國基建標準引入阿拉伯半島。該項目不僅是“一帶一路”在中東的標志性工程,更將使沙特成為中國能源進口的陸上樞紐。通過該鐵路,沙特原油可經紅海港口直接運往中國,運輸時間縮短40%。與此同時,沙特在5月14日宣布將對華原油出口價格下調至每桶低于阿曼原油0.5美元,以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印尼5月14日宣布對中國游客實施免簽政策,并計劃在2025年底前建成雅加達-萬隆高鐵的配套物流園區,進一步強化中印尼“區域綜合經濟走廊”建設。
泰國則在5月13日新增合肥至普吉島直航航線,并與中國簽署數字經濟合作備忘錄,推動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泰全面落地。
印尼和泰國的行動不僅是對中國游客經濟的依賴,更反映出在中美博弈背景下,東南亞國家深化對華合作,以平衡外部風險。
這些國家的轉向并靠攏中國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權力結構演變的必然結果。因為中國通過“法律-關稅-規則”三位一體的反制邏輯,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對沖美國單邊主義的可行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