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看過電影《北風》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特工“黑金星”以商人身份潛入朝鮮,參與古董交易的橋段印象深刻。
如今,他在電影里走進的那座神秘寶庫中的一類藏品——李朝白瓷,這兩年正在成為國際收藏市場的新寵。
雖然在目前的國際收藏市場中,中國瓷器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李朝白瓷已成為繼中國瓷器之后,最耀眼的東亞藏品。
但也可能是爭議最大的。在國際拍賣行里,它們頻頻被稱為“東方極簡美學的頂峰”。而在很多見慣了好東西的朋友眼里,它們不過是泡菜缸,遠不如景德鎮的瓷器細膩精巧。
那么,憑什么這些充滿瑕疵的素器,能成為全球目光的焦點?
李朝白瓷,在國內被簡稱為李朝白,它是對朝鮮李氏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燒制白釉瓷器的統稱。按官方的說法,它以獨特的釉色、樸素的造型和審美被視為朝鮮美學的代表。
“我的感受是,大概從2023年底開始,大家對李朝白開始好奇;2024年大家開始比較關注,現在大多數玩家已經開始往更深層次研究了。”
@Lente從事古美術行業4年,在中國所謂古美術指的更多是從日本回來的中古品,其中包含大量泡沫經濟時代日本人收藏的各種古董,韓國瓷器大量夾雜其中。他認為,之所以玩家對李朝白瓷感興趣,是因為受國際拍賣市場高漲的價格影響。
在李朝白瓷的眾多作品中,月亮罐、提燈壺和面取罐可能是最被關注的品類。尤其是月亮罐,更是市場指標的晴雨表。
韓國文化財廳對月亮罐有這樣的標準,造型圓潤、無任何裝飾,通體施白釉,高度至少達到40厘米。
2023年3月21日,一只估價100萬美元的18世紀的月亮罐,在佳士得日本與韓國藝術拍賣場上以456萬美元落槌(約3137萬人民幣)。這一成交刷新了韓國陶瓷的拍賣紀錄,讓韓國瓷器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熱點。
在2023年佳士得年度總結中,它被視為年度趨勢代表:“李朝白瓷是藏家應該立即關注的趨勢...他所表現的美學價值正被世界接受,人們對它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興趣。”
18世紀李朝月亮罐,高45.1cm
今天,人們對李朝白瓷的熱情在延續,甚至還對他們多了一些寬容度。
在2025年3月18日剛剛結束的佳士得日本與韓國藝術拍賣場上,一只估價180萬-250萬美元的18世紀的月亮罐以283.3萬美元成交(約2045萬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兩件器物尺寸雖然相近,但今年新成交的月亮罐底部有滿底裂線,卻仍能以此高價成交。
想想吧,在國內古玩交易有“磕三沖七,殘不缺肉十分之一”的講法,如此瑕疵仍能拍得高價,意味著李朝白瓷的價值體系目前仍在高位,且藏家受其稀缺性影響,對品相具有寬容度。
18世紀李朝月亮罐,高45cm寬45.5cm
專家指出,月亮罐大多產于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由于當時朝鮮半島陶瓷制作工藝的局限,這種產品本身成品率就低。再加之歷經戰亂、民變和政治更迭,大器難存的李朝白罐自然就有了稀缺性支撐。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認為,精品李朝白瓷月亮罐的存世量為30件左右。這種稀缺的說法,在展覽、藝術拍賣市場的評論和學術專著中被廣泛引用。
韓國陶藝家李東式正在復刻月亮罐
全球收藏產業正在迎來韓流巨浪。
蘇富比美洲和歐洲中國藝術品國際負責人Angela McAteer認為,以月亮罐為代表的朝鮮古董的價格飆漲,是由全球推動的:“過去它們就很貴,但現在是全球藏家意識到了它的價值,所以正向競投。”
在中國美學生活方式含量最高的社交平臺里,你也能感受到這股韓流的影響,從2024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月亮罐來裝飾家居,他成為了某種極簡生活美學的靈魂單品。
有喜歡的,就有不喜歡的。
很多批評者認為,李朝白瓷的熱潮是韓國財團、資本炒作的結果,在被韓國現代藝術家命名為“月亮罐”之前,這種罐子只是大罐,但在重新命名后,就成了美學象征。
從技術角度來看,他們也認為這種器物沒有可取之處。所謂的美學建立在不對稱、縮釉之上,這在中國都算是瑕疵品得砸了,但韓國卻奉為國寶,真是沒活硬凹。
美學時尚之于生活,就像高考作文之于中年人,誰都能整兩句。
但李朝白瓷的概念,真的是割韭菜的大鐮刀嗎?
在今天,韓國已經把李朝白瓷和朝鮮半島民族氣質聯系,在310件韓國國寶中,有19件白瓷。
它可不只是一串僅存于書本的名詞,而是一張活的名片,是韓國官方對外文化傳播中,被重復利用的重要視覺符號。
比如,2023年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對白宮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就向美國前總統拜登贈送了一件以珍珠母貝制作的“月亮罐”。
韓國文化院也在各國傳播李朝白瓷文化,在海報上大量使用李朝白瓷的經典器型進行宣傳,運用這種符號成為導體,傳播全球影響力。
不管你對韓國器物與文化有怎樣的價值判斷,都必須承認圖像的重復即是神話的建立,在延續多年的作用下,李朝白瓷已經成為了“國家氣質”的名片,他們想要的效果,就是在無數次展覽中介紹李朝白的那樣:純凈、克制、自然。
而這種從政府層面開始的文化戰略,顯得愈發具有活力。
去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統計:全球設有韓國展廳或展位的海外博物館數量從1990年的9個國家32家博物館,至2024年5月已增至22個國家的70家博物館。得到政府援助的海外韓國展廳數量也從2009年的1個國家1個展廳,增加到今年的9個國家21個展廳。
2023年2月25日,韓國駐英國文化院與Han Collection London合作
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舉辦了《為月亮罐寫的詩》音樂會
2023年9月韓國駐英文化院舉辦了李朝白瓷的講座
光是政府層面上的倡導,往往是毫無意義的宣傳,塑造現代藏家對李朝白瓷的關注度除了韓國政府的推力,還有流行文化支撐。
劇集里最有代表性的橋段出自《來自星星的你》,劇中千頌伊在都教授家砸爛了李朝白瓷;在現實生活里,防彈少年團的RM抱著月亮罐感受到平靜的照片,更是通過粉絲文化讓年輕群體關注到李朝白瓷的魅力。
不過,李朝白瓷今天的市場認同,并非今日韓國文化戰略平地起高樓的乍現,無論你認同與否,他背后都有歷史的支撐。
早在20世紀初,日本民藝運動的推動者柳宗悅、英國陶藝家伯納德·利奇等就開始系統性收藏和推崇李朝白瓷。
“冰冷的土器沾染了人的溫度,直到昨天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品鑒到如此高貴莊嚴的器物。”1914年淺川伯教送給了柳宗悅一個染付秋草文面取壺,這個器物讓后者瘋狂愛上了李朝白瓷和它傳遞的氣質。
那么這種氣質是啥呢?
任何政權的終極目標,都是建立一套有著堅固體系的美學。
審美取向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外延,同時是實現政治目標的傳聲筒,雖然聽起來抽象,但翻翻高中歷史課本的近現代史部分,就能輕松理解。
李朝白瓷就是在王朝更迭時期出現的審美產物,它是對舊秩序的否定,也是新意識形態的聲張。
李朝建立之前,佛教是高麗國教,到王朝后期僧侶腐敗嚴重成為社會問題。李朝建政后,儒家被確立為正統思想。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過去裝飾豐富,視覺繁復的高麗青瓷被李朝白瓷逐漸替代,成為強調節制、等級與禮儀的國家意識形態的符號。
韓國中央日報2012年報道,新安沉船上發現了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高麗青等瓷器,這些瓷器都準備遠赴日本銷售,體現了東亞文化和貿易圈的活力
中國瓷器是起源,朝鮮的李朝白瓷的開始自然也是對中國的照葫蘆畫瓢。
活躍在15世紀的朝鮮文人成伣在《慵齋叢話》就寫到:“世宗朝御器專用白瓷,至世祖朝雜用彩瓷,求回回青于中國,華尊、罍、杯、觴與中國無異。”
這里說的回回青就是中國語境下的回青料,是西域進貢而來,在正德晚期至萬歷24年在青花瓷上大量使用,發色艷麗。這意味著,在這一時期的朝鮮的瓷器發展仍然亦步亦趨地效仿中國。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七年(1425)二月十五日,有這樣的記載:
明仁宗要求派往朝鮮的中國使臣帶朝鮮白瓷回國,這表明朝鮮白瓷在當時已具有一定的聲譽
但是到了17世紀,李朝白瓷開始背離了模仿的軌道,開始展現出自己的民族性。
不飾裝飾,是在外化的特征,但在器型方面他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月亮罐的制作技藝來自中國,但從這一階段開始,朝鮮工匠在接胎痕的處理上,并不會像中國工匠一樣刻意打磨、隱藏。罐子的器型也不像早期模仿中國罐形一樣肩部挺拔、規整,而重心下移,集中于腹部。
《仁祖實錄》有這樣的記載"白瓷大罐,器形圓潤,質地堅實,宮中宴會時常用以盛酒。"
現代一些人認為這里的白瓷大罐指的就是月亮罐,但還有些人堅持認為它是禮器。
這樣的變化與當時的東亞地緣政治密切相關。
其一是原料問題。
在18世紀以前,朝鮮半島想要生產青花瓷,必須依靠從中國進口的鈷料。但明末清初中國的漫長戰爭,使得他們無法獲得原料,難以生產高質量的青花瓷器。
其二是政治問題。
萬歷朝鮮戰爭以及明朝滅亡,使得尊崇儒學的朝鮮禮失而求諸野,在面對外部大中華丟失天命的狀況,那么小中華就成了唯一的中華,強調意識形態與美學,就成了必選項。
在李朝官員文人的筆記中,特別能體現這種情緒。比如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朝鮮使臣韓德厚就感嘆道:
“殿宇荒涼,規模草率,不成貌樣。古帝王尊師重道之治,固不足貴之于夷虜,而大抵大小寺塔,則遠近相錯,極其侈靡,圣廟則殆于荒廢。由是儒風掃地,習俗淪陷……中華文物無地可尋,足令人釀涕也。”
面對“大中華”的孔廟冷落,宗教橫行,那對當時朝鮮人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在這樣的狀況下,從明朝滅亡以后,朝鮮儒學出現了新變化,是為實學,與過去的程朱理學相比,實學者批判過度形式主義、奢華裝飾與脫離實際的禮教體系,轉而推崇自然、簡樸、真實之美。
在這樣的狀況下,李朝白瓷就成了朝鮮民族的一個符號。2005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在《朝鮮白瓷展圖錄》的引言中這么寫道:
“17世紀后,朝鮮白瓷與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關,以簡約淡雅之美象征本國文化認同。”
金弘道,1804年,耆老世聯契圖
注意看這幅畫中央老人的桌臺前的器物,都是白瓷
注意左上角火入
李朝白瓷審美擴張的第二個歷史根基,是日本的崇拜。
的確,日本數次入侵朝鮮,在20世紀初還把它變成了殖民地。但在文化上,朝鮮對日本文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茶道是線索。
篇幅有限,簡單說兩件事:
其一,是物層面。
中國是瓷器的祖宗,朝鮮半島從中國習得制法,日本通過萬歷朝鮮戰爭擄獲的朝鮮工匠學習瓷器的制作方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參平,他在日本有田發現了瓷土,制成了第一件瓷器,現在日本人把他奉為陶祖,供著。
其二,是美的層面。
如果你去日本東京的國立博物館,你能見到一件名為古井戶茶碗的國寶。
這件生產于16世紀的碗,不是什么名匠制造,而是朝鮮漁民日用之物。之所以奉為國寶,是因為它在16世紀完美體現了千利休倡導的茶道美學。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里就把日本茶道內核是對不完美的崇拜解釋的很清楚了。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包括李朝白瓷在內朝鮮陶瓷對日本民族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日本藏家是推動這個類目發展最重要的力量。
誰都可以不喜歡李朝白瓷,就像很多人不喜歡極簡家裝、冷淡風穿搭、侘寂風審美。
但你無法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符號。它也許不完美,但正因為不完美,才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北大路魯山人稱它孱弱,網友笑它是智商稅、泡菜缸。在我看來,李朝白瓷是在強勢大國之間發出的靜默表達。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屬于它自己。
因為與其糾結于它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事可能是一個國家如何用“泡菜缸”打造了新的景色:
它的崛起,證明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亦或是任何一種生命體,都有釋放更強生命力的沖動,這源自本能,也出于尊嚴。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5160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