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方??圓
史先強(左一)、沈欣夫婦為村民送身份證。 劉 松攝(人民視覺)
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啟程,一路向北,12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途經繁華都市、廣袤田野與連綿山脈,最終抵達位于黑龍江源頭的漠河市洛古河村。這里是國界邊的寧靜角落,也是大興安嶺邊境管理支隊北極邊境派出所三級警長史先強和身為輔警的妻子沈欣堅守的地方。作為邊境民警,史先強獲授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
早上8點半,史先強和妻子走向中俄界江黑龍江。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883航標處。抵達后,史先強蹲下檢查監控設備,他擰緊支架螺絲:“開江期總有人撈魚,前陣子剛勸返幾個漁民。”
巡邊路上,沈欣指著江心一處:“看,去年冬天我就是在那兒摔的。”冰排間暗流翻涌,隱約可見冰層下的泥沙。她搓了搓手掌,仿佛又觸到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第一次巡江時,風像刀子割臉,眼淚剛掉出來就凍成冰碴,順著下巴往下掉。”沈欣說。
洛古河村位置偏遠,被稱為中國的“高寒禁區”,全年無霜期僅有80天左右。
44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夫妻倆每日的“必打卡”地。冬季巡邏時他倆總滿面霜花,大家叫他們“霜花夫妻”。
上午9點,史先強拎著工具箱走進村民張秀芹家。老人正在院子里侍弄剛發芽的菜苗。“小史,快來看看我這辣椒苗長得咋樣?”“苗兒挺壯實,等再過半個月就能移栽了。”兩人一問一答間,史先強幫老人檢查完了廚房的燃氣管道。
9點30分,史先強為村民黃文斌送去新辦理的戶口簿。“這里離派出所90多公里,村民辦理落戶,來回的路費、食宿費加起來,成本不低。”史先強說。為減少群眾負擔,史先強主動幫大伙兒跑腿,準備材料,取送證件。
當天,從檢查燃氣到維修牛棚,從處理鄰里糾紛到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史先強從早上一直忙到下午5點。
“工作時我是民警小史,生活中他們是我的叔叔嬸嬸。”史先強說,他們是群眾也是家人。這些年的朝夕相處,史先強大事小情從不推辭,慢慢走進了村民心里,村民對他越發信任和支持。
為了讓村民富起來,史先強與村黨支部等一起推動養雞場、啤酒廠項目,并利用洛古河村位于黑龍江源頭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
入戶走訪時,史先強積極向村民宣傳政策,推動農家樂建設。“在小史的一再勸說下,我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好的時候一年能掙10多萬元。”村民于樂水說。村里陸續建起了10多家農家樂。
為營造有利于旅游發展的良好環境,史先強主動在村子的顯眼處張貼治安提示標語,提醒游客避免出現越界情況,并在業余時間加強學習治安管理知識,以處理突發狀況。
“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看到大家生活越來越好,一切都值得。”史先強說。
警務室里,記者看到史先強珍藏起來的一個小箱子,里面存放著一件件“寶貝”:鮮艷的圍巾、信件、軍綠色的手套……每一件“寶貝”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河南省安陽市一對90多歲的老夫妻看到史先強的事跡報道后,深受感動,親手為他織了紅色的圍巾,讓兒子代為郵寄到警務室,還附上了一封飽含深情的信,信中表達了對史先強夫妻堅守崗位的敬佩與感激。
“這些物件是群眾對我工作的肯定與鼓勵,我將不負群眾的信任,堅守崗位,始終做群眾的貼心人。”史先強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