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李孝華 通訊員 文婷 王建霞) 近年來,漢陰縣聚焦群眾搬遷后收入難穩定、生活難融入、權益難保障等急難愁盼問題,精準對接搬遷群眾需求,創新推行“138”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模式,帶領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實現了搬遷群眾的“樂業安居”夢。
紫云南郡社區是漢陰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占地面積60余畝,安置了來自全縣10個鎮的搬遷群眾692戶2688人。為解決搬遷群眾融入難、管理難、發展難的“三難”問題,紫云南郡社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創新推行“138”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模式,通過黨建引領促振興、就業創收促安居、精細服務促融入,走出了一條搬遷社區快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紫云南郡社區配套建設了便民綜合服務、物業管理、平價購物、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輔導、文體活動、民事矛盾調解、紅白喜事服務等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服務機構。同時,組織群眾成立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等文化組織,定期開展文體活動,在加快融入的同時增添群眾的生活樂趣。”該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頭號民心工程。為解決群眾就業增收和土地稀缺對產業發展的難題,社區黨支部積極運用“三聯”工作機制,與周邊的樅嶺村、紫云村、沙壩等6個黨支部結成了1+6 區域聯建對子,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先后流轉土地1200畝,建成了社區工廠和農業產業園。目前,社區工廠已入駐企業4家,為搬遷社區和周邊村提供三百余個就業崗位。在紫云南郡社區工廠內的安康菲雅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數百臺機器高速運轉,轟隆聲不絕于耳,百余名工人在工位上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編織、縫頭、定型、包裝……一雙雙精美別致的成品襪有序產出。社區群眾繆歡
就是其中忙碌著的一員,家門口就業,讓她更加安心,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
“我是從2019年搬到南郡社區的,已經有兩年多了,以前在外地務工。因為這個社區建的這個工廠,我們在家帶孩子都很方便,又近,孩子也照顧了,工作也找到了,現在待遇很好,每個月有三四千塊錢工資,我覺得挺滿足的。 ”談起現在的幸福生活,繆歡笑得合不攏嘴。
據統計,截至目前,漢陰縣圍繞搬遷安置區興產業、建工廠,已建成標準化產業園14個、社區工廠20家,開發公益性崗位368個,轉移就業8085人,技能培訓320人,帶動3200余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實現有勞動能力搬遷戶1戶至少1人以上穩定就業。
同時,為切實滿足搬遷群眾在遷入地的基本生活需求,漢陰縣還在100戶以上有條件的搬遷安置區配套實施了包括小菜園和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幫助搬遷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促進搬遷群眾享受新生活、創造新生活。走進城關鎮西苑社區,一塊塊圍滿籬笆的菜地錯落有致、整齊美觀,各類應季蔬菜在初夏陽光的照耀下顯得越發鮮嫩水靈。社區居民晏正英吃過早飯后,就到自家的“小菜園”里忙碌起來。
“我們搬下來有六七年了,開始搬下來的時候也沒有菜園子,吃那些蔥蒜都靠買,一點都不方便。從前年九月份,弄了菜園子之后,自己就種了各樣小菜,要吃的時候就去菜園子里去摘,方便多了,吃不完的還可以賣,給家里減輕了經濟負擔。” 晏正英一邊忙著手頭的活兒計一邊笑著說道。
“六小”工程建設增強了搬遷群眾的歸屬感;“138”管理模式讓服務更優質……漢陰縣始終把防止規模性返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群眾致富作為頭等大事,讓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成為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中最溫暖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