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白宮發布的Fact Sheet將美沙合作推向輿論焦點:6000億美元投資承諾、1420億美元史上最大規模國防銷售協議,以及覆蓋AI、能源、航空、醫療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這場被渲染為“世世代代持久經濟聯系”的協議,實則暗藏多重博弈。
1. 軍售數字的“注水疑云”
白宮宣稱的1420億美元軍售看似驚人,實則包含大量“歷史遺留訂單”。據路透社調查,截至2023年,美沙現有軍售合同總額已達1290億美元,其中僅特朗普時期提出的1100億美元軍售,截至2018年僅執行145億美元。這意味著本次新增軍售可能僅約130億美元,遠低于外界預期。更值得警惕的是,沙特作為美國武器最大買家,其軍購清單中F-35戰機、THAAD反導系統等尖端裝備長期處于“待批準”狀態,反映出美國對技術外泄的深層擔憂。
2. 經濟合作的“戰略意圖”
協議中200億美元AI投資、142億美元通用電氣能源解決方案、48億美元波音737-8客機訂單,看似經濟合作,實則暗含美國對沙特產業升級的“定向引導”。例如,要求沙特在密歇根州建設靜脈輸液設施工廠,既為美國創造就業,又通過技術轉讓條款鎖定沙特醫療產業供應鏈。這種“投資換市場”模式,與美國對華科技封鎖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其“選擇性技術合作”的雙標本質。
3. 軍民融合的“雙重捆綁”
協議中設立的50億美元能源投資基金、50億美元航空航天與國防技術基金,以及40億美元體育產業基金,實則通過資本紐帶將沙特經濟深度綁定美國產業體系。這種“基金+項目”模式,既為美國企業開辟新市場,又通過利益共享機制降低沙特轉向其他大國的可能性。例如,恩菲爾德體育基金投資沙特職業聯賽,既能輸出美國體育商業模式,又可通過賽事轉播權等衍生收益反哺美國娛樂產業。
二、歷史回響:從《亞伯拉罕協議》到F-35的“地緣困局”
美沙協議的深層矛盾,可追溯至特朗普時期推動的《亞伯拉罕協議》與拜登政府中東政策的沖突。這場跨越兩屆政府的博弈,折射出美國對中東戰略定位的根本性分歧。
1. 《亞伯拉罕協議》的“未竟之業”
2020年特朗普推動的《亞伯拉罕協議》,促成阿聯酋、巴林、蘇丹與以色列建交,卻始終未能撬動沙特立場。根本原因在于,沙特將承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獨立直接掛鉤,而美國對此長期采取“模糊策略”。例如,拜登政府雖多次呼吁“兩國方案”,卻未明確施壓以色列停止定居點擴張,導致沙特對美國承諾存疑。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外交策略,使F-35戰機等先進裝備成為沙特要挾美國的籌碼。
2. F-35軍售的“技術-政治”悖論
沙特對F-35的渴求,既源于對抗伊朗的現實需求,更指向中東軍事霸權的爭奪。然而,美國對F-35出口實施嚴格政治審查: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F-35用戶,其空中優勢是地區戰略平衡的關鍵支柱。若沙特獲購F-35,不僅將打破以色列軍事優勢,更可能引發伊朗、土耳其等國連鎖反應。2023年美軍內部評估顯示,若沙特裝備F-35,以色列空軍對沙特目標的突防概率將從85%驟降至40%,這種風險使五角大樓對軍售審批慎之又慎。
3. 特朗普遺產的“破局可能”
特朗普2019年關于中東的著名演講,實則揭示了美國戰略收縮的深層邏輯。他宣稱“西方干涉時代終結”,主張將利比亞、黎巴嫩等國主權交還當地人民,甚至暗示愿與伊朗達成和平協議。這種“去干涉主義”立場,與拜登政府通過軍售維系中東影響力的策略形成尖銳對立。若特朗普2024年重返白宮,可能徹底顛覆現有協議框架:通過承認巴勒斯坦換取沙特建交,進而推動F-35軍售與地區安全架構重組,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或將重塑中東地緣版圖。
三、現實困境:軍售執行與沙以關系的“死結”
當前協議的最大障礙,在于軍售執行與沙以關系正?;幕榍疤?。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使協議陷入“紙面繁榮”風險。
1. 軍售執行的“以色列紅線”
以色列對沙特F-35軍售的反對,不僅源于軍事平衡考量,更涉及國內政治博弈。內塔尼亞胡政府長期將“阻止阿拉伯國家獲得F-35”作為凝聚右翼選民的關鍵議題。2023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決議,明確反對任何可能削弱其空中優勢的軍售。這種政治壓力迫使美國采取“技術拖延”策略:通過延長審批流程、附加技術限制條款等方式,將F-35軍售轉化為對沙特的長期談判籌碼。
2. 沙以建交的“巴勒斯坦前提”
沙特王儲薩勒曼多次公開表示,沙以關系正常化必須以巴勒斯坦建國為前提。這一立場與美國“漸進式推動”策略形成根本沖突。例如,拜登政府試圖通過“經濟正常化”曲線救國,推動沙特與以色列在能源、科技等領域開展非官方合作,但沙特堅持要求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巴勒斯坦建國決議草案。這種“政治互信赤字”導致協議中的軍售條款長期懸空,成為制約美沙合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3. 美國中東戰略的“系統性危機”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美國中東戰略正面臨系統性危機。一方面,頁巖油革命使美國對中東能源依賴大幅降低,戰略重心加速轉向印太;另一方面,中東國家“向東看”趨勢加劇,沙特2023年加入金磚國家、阿聯酋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等舉動,均表明美國單極霸權模式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6000億美元協議更像是美國“最后的挽歌”——試圖通過經濟合作延緩中東影響力衰退,卻難以扭轉地區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
四、未來推演:協議破裂與中東重組的“臨界點”
當前協議的脆弱性,使其面臨三種可能走向,其中“部分執行+局部破裂”的概率最高。
1. 樂觀情景:技術性妥協與有限執行
若美國同意向沙特出口F-15EX等非隱形戰機,同時推動沙以在反恐、能源等領域開展有限合作,協議可能部分落地。例如,沙特采購價值500億美元的常規武器,美國則默許沙特與以色列在紅海護航行動中展開非正式協作。這種“各退一步”的妥協,既能維持美沙關系基本盤,又避免直接沖擊以色列安全。
2. 悲觀情景:協議破裂與地緣震蕩
若F-35軍售長期懸而未決,沙特可能轉向中俄尋求替代方案。2023年沙特與俄羅斯就S-400防空系統重啟談判,與中國在核能、5G等領域深化合作,均釋放危險信號。一旦沙特徹底倒向“東方陣營”,美國將失去中東最大盟友,以色列則可能被迫調整安全戰略,甚至引發海灣國家軍備競賽。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將使中東陷入新一輪動蕩。
3. 激進情景:戰略重組與新秩序誕生
若美國在2024年大選后徹底調整中東政策,例如承認巴勒斯坦國以換取沙以建交,進而推動F-35軍售與地區安全架構重組,中東可能迎來“后美國時代”的新秩序。這種“破而后立”的變革,雖充滿不確定性,卻為解決巴以沖突、遏制伊朗擴張提供歷史性機遇。然而,其代價可能是美國全球領導力的進一步削弱,以及中東地緣格局的長期動蕩。
結語:一場沒有贏家的“零和游戲”
美沙6000億美元協議的博弈,本質是美國霸權衰落與中東國家自主意識覺醒的碰撞。當沙特用“6000億美元”叩問美國戰略承諾的誠意,當以色列以F-35紅線劃定中東權力邊界,當伊朗在核陰影下悄然擴張影響力,這場協議早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檢驗美國能否適應多極化世界的試金石?;蛟S正如特朗普所言,“國家建設者”的黃昏已至,而中東的未來,終將由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己書寫。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