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夏的暖風吹過津南區的田野,北閘口鎮正營村的千畝稻田泛起粼粼波光。這里地處小站稻核心產區,這片承載百年稻作歷史的沃土,曾因兵而興,如今又續寫著退役軍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春耕時節,村黨委委員陳世利格外忙碌,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田壟間,操作著一臺農用無人機,進行稻田施肥。午間近30度的高溫,豆大的汗珠順著他黝黑的臉頰滑到下巴,他的眼神專注,緊緊盯著操作屏。
陳世利是土生土長的正營村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退役軍人。在村委,他擔任著退役軍人的聯絡員,負責退役軍人、預備役及民兵連的檔案管理、慰問、文娛活動等各項工作。職責之外,他也將退役軍人為民擔當的使命和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種稻是村里的支柱產業,春耕秋收是村里的頭等大事。每逢兩季,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陳世利的身影。風吹日曬、起早貪黑自不必說,話語間,他很少提及勞作的辛苦,而是講述著村里這幾年在農業發展上的喜人變化。
“大概5年前,農用無人機的資源比較緊張,農忙的時候,租用尤其困難,經常別的地兒干完才能輪到我們村。人力插秧、施肥效率低,成本又高。”礙于現狀,陳世利和老書記決定主動踏入科技發展的浪潮,最終由村里購置了兩臺農用無人機。多重身份的責任使然,陳世利主動挑起了學習操作無人機的重任。
當時,陳世利已經40多歲了,接觸“高科技”,讓他也直呼不容易。“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得學!”他向記者說道,通過跟年輕一輩的學習討教,加上幾個月的反復實踐操作,漸漸的,陳世利掌握了飛行技巧,隨后順利投入春耕使用。“無人機工作效率相當高,現在村里2000畝地,用無人機施肥,有3到4天,就全部干完了。放在以前,人工至少干上大半個月。”村里人人都知道,他們有了自己的無人機飛手,再也不用求借他人。
田野間,不時穿梭著幾抹利落的身影,彎腰、搬運、遞接……形成配合默契的流水線作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利軍告訴記者,他們是村里的退役軍人志愿者,每年農忙的時候,都會主動來幫忙送秧苗。“在我們村,看不出誰是領導干部,大家都是有事一起上,有活一起干!我記得有一次插秧缺人手,我在群里吆喝了一聲,不一會地頭就來了一小隊人報到。我記得很清楚,來得全都是退役軍人,他們完全發揚了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老書記驕傲地說道,臉上掛滿了笑。
脫下迷彩服,穿上紅馬甲,村里的千畝稻田成為他們輪流值守的“鄉野哨所”,傳統農耕和現代科技在“迷彩”身影的交織中煥發著新生。
如今,村里的正營盈躍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將2000畝稻田打造成精品小站稻種植基地,可視化監測管理系統實現24小時田間監控、環境監測、土壤檢測、無害除蟲。更為可貴的是,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下,小站稻被打造成鄉村農商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插秧節、田間課堂、軍旅研學等特色項目,讓小站稻文化閃耀出時代的光彩。
當天下午2點,老書記的直播間熱鬧起來,蘇利軍拿著塑封好的小站稻,對著直播鏡頭,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它的起源故事、生長環境。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也將始終駐留著退役軍人的印記,踏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坦途。
來源:津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