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是冬小麥的黃金收割期,率先開鐮收割的是西南麥區,然后是長江中下游麥區、黃淮海麥區、西北麥區。西南麥區冬小麥面積1500萬畝左右、占我國冬小麥面積的4.5%。總臺央視記者蔣樹林在西南麥區的四川天府糧倉麥收現場,來連線他看看現場的情況↓
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這里是天府糧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整個園區是90多平方公里,我所在的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有10萬畝之多。
這里的麥子顆粒飽滿,可以說是豐收在望。除了有風吹麥浪的浪漫之外,我們還有實力的展示。一邊是成熟后正在收割的小麥,另一邊是已經整理好的稻田正在插秧,可以說稻麥同框。
當豐收和播種同框,當水稻和小麥相遇,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機和人力如何精準調配,大數據和機械化如何精準服務于我們的農民?今天在現場和我一同見證這場收獲和收割的還有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馬均教授,他也是長期蹲守在這個園區,來請他給我們進行分享。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馬均:以前從城里到這里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只需半個小時,交通十分便捷。而且在農村,國家也修建了很多的鄉村公路,還有機耕道,交通四通八達,保證人力物力和機器迅速準確地到達田間地頭。除了硬件設施以外,我們還有軟件,農村也建了很多智慧化、信息化的服務平臺。雙搶變得更加便捷,變得更快、更準、更科學。
在現代農業產業的園區,示范田的優良品種和好的技術,如何快速推廣到大田,服務于農民群眾?記者帶著這個疑問也進行了探訪。
在這個園區,記者發現了有一個農業的中式車間,就是說優良品種和好技術可以在這里集成進行展示。
展示和實驗示范的品種也有“身份證”,如何獲得呢?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馬均:每年有幾百個水稻或小麥的品種,我們都用編號的方式,開盲盒的方式進行產量的測評,這樣可以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新品種從中試基地到農民的稻田,一般需要走三步:
- 中試基地的測試、國家或者省上的審定
- 大面積的示范
- 大面積生產確定品種能不能用

在現場的管委會,除了有一定的行政職能,還配套多項的農事服務,有氣象站、農資商店等。特別是在服務區內,還有可以隨時充電的充電樁,也就是說農民可以開著自己的電車來這里干活。
四川的小麥種植分布圖里,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成都平原區是200萬畝,從今天起整個四川的小麥就進入了收割高峰期。四川是我國目前的油菜主產省,常年的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左右。
守住我們的糧袋子,拎穩我們的油瓶子,讓我們為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一起努力。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