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西區景海道中學師生走進位于人民公園的河西區城市記憶展覽館,研學城市歷史,感悟時代變遷。記者 劉欣 攝
5月12日,天津市景海道中學師生走進河西區城市記憶展館,通過實地參觀、場景體驗與互動探究,觸摸城市歷史脈絡,感悟家國情懷。這個學期,景海道中學創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課堂——十五分鐘研學圈活動”,以校門為圓心、15分鐘路程為半徑,整合區域資源打造“研學圈”,將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至社會,為新時代育人模式創新提供了鮮活樣本。
景海道中學地處河西區陳塘科技商務區,周邊集聚高校、科技企業、紅色教育基地及非遺文化場館等豐富資源。學校精準把握區位優勢,構建“十五分鐘研學圈”,形成“紅色尋根”“科技探秘”“非遺傳承”“農耕體驗”等多條主題研學路線。學生無需長途跋涉,即可在短時高頻的實踐中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
在河西區城市記憶展館,學生們駐足于復原的老街景前,斑駁的石板路、古舊的店鋪招牌、泛黃的老照片,將天津近代商貿繁榮與市井文化生動再現。在這里,大家仿佛聽到了百年前海河碼頭的號子聲、上世紀工廠的機器轟鳴聲,也更體會到如今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沉浸式的體驗,帶來的是直抵心靈的教育。
為提升研學實效,學校創新“研學前導學—研學中實踐—研學后拓展”三階課程模式。活動前,教師通過紀錄片、前置任務引導學生明確主題;實踐中,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動手操作、團隊協作深化認知;結束后,以報告、手抄報等形式分享成果。在非遺基地制作麻花、在生態農場參與農耕等特色活動,不僅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更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學校還建立起三方協同管理機制,教師負責課程設計,家長志愿者協助安全管理,社區輔導員整合社區資源,三方合力為研學護航。同時,將研學納入課程體系,與歷史、美術等學科深度融合,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科育人的有機統一。
15分鐘,是地理半徑的尺度,也是教育維度的突破。“十五分鐘研學圈”打破了課堂邊界,讓思政教育可觸可感,也讓知識學習有溫度、有深度。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雙減”背景下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更以“小半徑”撬動“大教育”,為培養時代新人寫下生動注腳。(記者 張雯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