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清晨,在郎溪縣梅渚鎮黎明村陽力家庭農場的稻田里,“90后”雙胞胎兄弟王洋、王力正在為再生稻進行田間管理。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一架載滿農藥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預設航線在稻田上空穿梭,細密的藥霧均勻灑落在翠綠的稻苗上。
“這臺無人機是我們的‘新戰友’?!蓖跹笾钢沦徣氲闹脖o人機介紹,“舊無人機載藥量只有25公斤,今年換了新機型,單次載藥量達到100公斤,作業效率提升不少?!?/p>
“三年前誰能想到,我們倆會放棄城里工作,回來開‘飛機’打藥呢?”王力說,2022年的時候,兄弟倆都在城里上班。
眼見自家家庭農場不斷發展壯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母親陳春風建議他們回鄉發展。“我和你爸種了8年地,從幾十畝到幾百畝,終究要退下來。農業要長遠發展,還得靠你們年輕人?!标惔猴L回憶說。
那年春節后,兄弟倆直接表示:“今年不走了?!?/p>
返鄉初期兄弟倆對農業種植完全是“門外漢”。面對廣袤的田野和復雜的農事活動,他們感到既陌生又迷茫。但在陳春風的悉心指導下,他們憑借自身努力,完成了從農業“小白”到行家里手的華麗轉身。
第一次操作無人機噴藥,王洋因控制不當,差點讓無人機墜毀在水田,他告訴記者:“當時手忙腳亂,無人機晃得厲害,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p>
“最困難的不是學習技術,而是打破大家對農業的刻板印象?!蓖跹蟾锌卣f,“很多人還以為農業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其實現在的農業,需要掌握各種新設備,盡快適應新角色?!?/p>
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兄弟倆各展所長。王洋考取無人機執照;王力則發揮財務專長,深入研究農業政策,為農場爭取項目資金。農忙之余,他們自學農產品電商知識,開設網店,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直通渠道。
在兄弟倆的共同努力下,農場經營規模從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的1400多畝,優質糧食產量穩定在1000噸以上,帶動附近16戶村民常年在農場就業。農場擁有30多臺先進農機具,包括3臺大型拖拉機、5臺收割機、6臺糧食烘干機、4臺高速插秧機和2臺無人植保機,農機總價值超過500萬元。
“我們準備申請農業科技項目,打造智慧農場管理系統,讓種地更智能、高效,同時思考如何融入鄉村旅游元素,讓更多人了解現代農業的魅力?!蓖跹蠛屯趿τ兄h大的規劃。
■ 本報記者 羅鑫 本報通訊員 余克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