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為維護自身利益,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加入戰爭。在美聯合國軍指揮官麥克阿瑟率領美軍于仁川登陸后,朝鮮戰場局勢瞬間逆轉。朝鮮人民軍難以抵擋美軍強大炮火,節節敗退至三八線以北。而美軍并未就此停手,竟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我國對美軍的不當行為給予嚴厲警告,然而美軍卻傲慢地不予理會,不僅對我國東北邊境地區進行炮轟,還損毀大量東北百姓房屋,嚴重威脅百姓生命安全。新中國領土受到如此威脅,絕不能再忍耐。于是,浩浩蕩蕩的志愿軍大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志愿軍進入朝鮮后,與美軍歷經兩場戰役,便將美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以南,戰局得以扭轉。
此后,雙方以三八線為界,陷入長時間拉鋸戰,誰也無法打破僵局。那么,為何在 1953 年 7 月,美聯合國軍代表克拉克會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呢?
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在戰場上付出了巨大代價,卻看不到勝利希望。在近三年的戰爭中,美軍消耗了 400 多億美元。盡管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戰爭財,但這 400 多億美元的開支仍讓美國感到吃力。同時,美軍在戰場上的傷亡總人數達 172847 人,如此慘重的傷亡代價讓美國不想再繼續打下去,害怕最終落得人財兩空。
而且,讓美軍更為震驚的是,志愿軍在火力方面正逐漸趕上來。剛進入朝鮮時,志愿軍每個軍中僅配一個野炮營,且該營只有 18 門火炮;每個師配的山炮營也只有 12 門火炮。反坦克炮極少,很多戰士甚至連坦克都沒見過,高射炮更是寥寥無幾,這使得美軍肆無忌憚地對我軍進行低空轟炸。可以說,美軍一個團的火力比我們一個軍還要猛。
然而,隨著蘇聯援助的武器陸續抵達戰場,我軍火力有了極大提升,如馬良山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結束后,美軍的心氣被打掉,之后發起的進攻規模再也沒有營級以上的了。蘇聯裝備不斷運到戰場上,我軍一線部隊很多完成換裝,與美軍的火力差距進一步縮小。志愿軍底氣十足,開始主動向美軍發起進攻。在石硯洞北山戰役中,我軍直接派出一個師單挑美軍一個師,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軍為拿下石硯洞北山,出動 19 輛坦克、上百門重炮以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經過一個星期的對戰,石硯洞北山被我軍攻克,擊斃并俘虜敵人 3500 多人,我軍傷亡 1800 多人,美軍師長特魯多帶著殘余部隊倉皇逃跑。在之后的金城戰役中,我軍投入 1483 門大口徑火炮,向敵人陣地傾瀉炮彈 1900 多噸。美軍被這兇猛火力震驚,只能當起看客。
為了更好地理解美軍停戰的原因,我們可以插入一個歷史案例。在歷史上的許多戰爭中,當一方在戰場上陷入困境,且看不到勝利希望,同時又面臨巨大損失時,往往會選擇停戰以止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交戰雙方都疲憊不堪,損失慘重,最終在各種因素的促使下選擇停戰。朝鮮戰爭中,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在付出巨大代價后,面對逐漸強大的志愿軍火力,他們意識到繼續戰爭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因此選擇停戰是較為明智的決策。
總之,1953 年美國聯軍選擇停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了志愿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的不斷提升,以及繼續戰爭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停戰對于雙方來說,或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