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跑路成風,光棍一抓一大把”,為何農村的婚姻就是守不???
我這個人就愛去農村,平時只要不是太忙,就會回農村去。父母在地里干點活,或者是聽老人們嘮嘮嗑。
前天在老家,就聽父母隨口說起了,隔壁家李大爺的二兒子媳婦,也跑了。
之所以說是“也跑了”,是因為在我們村里這些年,已經有好幾個年輕人的媳婦“跑路了”。
記得是在前年吧,我發小的媳婦,也跑路了。雖然他們是自由戀愛,而且現在孩子都已經兩個了,由于結婚早,都是20出頭就結婚了,他們的大兒子如今都快要成年了。但是媳婦還是跑了!
在農村說“媳婦跑了”,也就是說離婚了。
像我發小這種情況,孩子也有了,依舊離婚的也有不少。
于是同時,一方面是農村的離婚率攀升,另外一方面就是農村的光棍遍地開花,在很多的村子里都是一抓一大把。
我家隔壁劉大爺,他家的條件其實并不差的,村里新建的房子,當初也花了三十多萬,兩個兒子還各自有車了。
然而兩個兒子都30出頭了,還一個也沒有找到媳婦,讓劉大爺在村里都有點抬不起頭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多的農村老人也都是百思不得其解。
經濟基礎的動搖是婚姻裂變的核心誘因。傳統農業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構建起穩固的婚姻經濟基礎。
但隨著城鎮化浪潮席卷,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傳統家庭分工被打破。
外出務工的男性往往全年只有春節短暫返鄉,夫妻長期異地導致情感紐帶脆弱化。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群體規模超過5000萬,長期分居的婚姻關系如同空中樓閣。
更嚴峻的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經濟壓力,使得彩禮、婚房等婚姻成本持續攀升。
某中西部農村調研顯示,當地彩禮平均支出已達家庭年收入的5-8倍,沉重的經濟負擔讓許多家庭不堪重負。
社會觀念的劇烈嬗變,深刻重塑著農村婚戀觀。新生代女性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自我意識覺醒使她們對婚姻質量有了更高追求。
過去"嫁雞隨雞"的傳統觀念逐漸瓦解,當婚姻無法滿足情感需求或經濟期望時,女性更敢于選擇離開。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普及打開了認知世界的窗口,農村青年目睹城市生活的多元可能,對單調封閉的鄉土生活產生疏離感。
某婚姻調解機構數據顯示,近三年農村離婚訴訟中,因"生活方式差異"提出離婚的占比從12%上升至35%。
婚姻制度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農村早婚現象普遍存在,20歲左右結婚生子的情況屢見不鮮,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難以應對婚姻中的復雜矛盾。
缺乏專業婚姻輔導和情感支持體系,使得小家庭遇到問題時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此外,宗族制度的式微削弱了傳統婚姻的約束機制。在過去,宗族長老的調解和輿論壓力能夠維系婚姻穩定,而如今個體原子化趨勢下,這種非正式約束力量幾乎消失殆盡。
舉個簡單的例子,老一輩的觀念,就是如果東西破了,還能修補一下接著用。而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是東西都還沒有壞,就想著換新的了。正是由于這些觀念的巨大改變,導致了農村離婚率居高不下。
而且現在的農村,即便是離婚了的女人,還是很吃香的。前些天村里李哥結婚,娶的就是個二婚的女人,雖然40出頭了,還有個兒子,但是依然10萬彩禮一分不能少。
好些人都說不值得!對此,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