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朝韓兩國已經連續四年沒有人員來往,連續兩年貿易額歸零。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加快發展先進武器,時刻整軍備戰,讓韓國愈發感到緊張。
5月9日,韓國軍方發布研判稱,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一周內三次視察600毫米級超大型火箭炮(KN-25)的生產和測試現場,傳遞出了危險的信號。然而這一次,朝鮮針對的,可能并不是韓國。
根據韓聯社報道,金正恩近期的行程,包括視察坦克廠、軍工企業及指導聯合打擊訓練,三次活動中均展示了KN-25火箭炮的實景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媒體此次將KN-25稱為“多管火箭炮”,而非以往的“超大型火箭炮”。韓方認為,這一措辭變化,旨在凸顯KN-25火炮的連射能力,并試圖以國際通用術語,降低外界對該款武器使用和出口的敏感度。
要知道,金正恩短時間內高調視察同一類武器生產鏈“極為罕見”,這很可能意味著朝鮮將要在軍事領域采取新的動作。
在此之前,KN-25火箭炮常常被朝鮮稱之為核武器發射平臺,該火箭炮的射程足以覆蓋韓國大部分地區,據稱可以發射帶制導功能的核武彈藥。
就目前形勢而言,朝鮮不太可能對韓國動手。因此人們預測,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密集視察KN-25火箭炮,可能是朝鮮加速對俄武器出口的“備戰信號”。
結合去年朝鮮向俄方提供大口徑火炮的先例,此次行動有可能是朝鮮在為后續大規模援俄鋪路。
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對低成本、高密度火力的需求激增,而朝鮮庫存充足的KN-25,恰好能滿足這一需求。朝鮮也能借著支援俄羅斯的機會,實戰測試這款重要武器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此前已經多次報道,稱烏克蘭戰場上出現了朝鮮武器,這些武器和美國恐怕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去年年初,烏克蘭安全局表示,俄軍在多次襲擊中使用了朝鮮制造的“火星炮”-11型彈道導彈,造成烏克蘭方面平民死亡。
在這之后,英國研究機構“沖突武器研究”分析了導彈殘骸,并得出了一個令人頗感震驚的結論,朝鮮導彈殘骸中大量的電子零件,來自美國企業,其余則來自德國、日本等國家。
這些零件的生產日期集中于2021至2023年,證明朝鮮已建立起繞過國際制裁的隱蔽采購網絡。 盡管朝鮮導彈存在技術缺陷,但其在烏克蘭戰場的實際應用,為平壤提供了寶貴的實戰數據。
美國五角大樓擔憂,朝鮮可能通過俄軍的反饋優化導彈設計,例如提升制導精度和戰斗部威力,這對美日韓的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此外,朝鮮與俄羅斯的“后勤路線”逐漸成熟,從生產到交付的周期逐漸縮短,進一步加劇了西方對朝俄軍事合作的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