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注意到全國數標委發布了《可信數據空間 技術架構》征求意見稿,在此前舉辦的上海車展,上汽集團主場迎戰全球汽車制造商。幾乎所有車企都在大談智能化,即使是汽車外行也應該明白,沒有數據,智能化都是空談。在各地政府都在大談數據財政,希望通過數據要素資產化,替代土地財政的時候,難道沒有人意識到,數據要素最大的金礦,必然是汽車行業。2024年,數據要素相關行業的產值一共才1000多億,還不如一個中型汽車公司的年產值。如果數據是石油、是數字經濟的能源,坐擁8000億年產值的上汽集團,難道不應該形成千億級數據要素資產嗎。
目前看,汽車行業以外的專家,對于汽車行業的數據要素,能舉出來的例子就是歐盟的Catena-X。它是德國的SAP這樣的ERP廠商,試圖團結德國奔馳寶馬等車企,把供應鏈訂單、電池進口關稅的數據交換變成云計算模式。動力電池進口關稅問題(電池護照)目前看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企業已經去了歐洲,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歐洲車企已經放棄抵抗,正全面向中國投降。至于供應鏈的數據交換,歐盟有Odette、美國有AIAG等機構標準,即使供應鏈數字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也只是實現一定比例的二級供應商直連,行業沒有動力去改變業務流程。
上汽集團很多年前就已經通過華域汽車,在集團內部搭建供應鏈數據交換平臺,完全兼容歐美數據交換標準。事實上,不要說汽車公司,即使是兩輪電動車公司,比如愛瑪,它的供應鏈數字化能力也已經實現總部采購平臺與上百家供應商的自動化數據交換,正推動二級、三級供應商數據直連。有沒有SAP,有沒有Catena-X,中國汽車產業和其他產業都在搞供應鏈數字化。車企最核心的數據資產就是這些供應鏈數據,沒有之一。??????
從供應鏈數字化本身看,目前,我國相關制造企業提出的數字化供應鏈國際標準正在體系化。作為制造業大國,供應鏈數據涉及零部件的訂單、價格、數量、物流、發票、支付等核心企業機密,供應鏈數字化國際標準,必然得是中國說了算。否則某國說制裁你,找證據就如同探囊取物。中國汽車產業確實需要建立類似SWIFT的可信數據空間,但怎么建,誰來建,目前恐怕沒有企業有空去討論這個問題,先活下去,不要上菜單。
汽車行業如果要搭建類似銀行的SWIFT那樣的可信數據空間,最合適的領域應該是智能網聯汽車數據。但是,搞智能駕駛的專家說了,99%的人類駕駛行為不值得讓機器去學習。所以,車企的車聯網時空數據,看起來沒啥學習價值。但這些時空數據與具體場景融合,會產生商業價值。。。退一萬步說,所謂的車路云網圖一體化,如果沒有這樣的可信數據空間,很難想象該如何運營。比如新能源汽車的監管平臺,企業到省級再到國家平臺,都是云對云單向傳輸。真要實現V2X專家們設想出來的場景,至少得是車輛終端到云端的雙向傳輸,這將涉及海量的數據交換,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數據傳輸呢?比如解決車聯網數據存儲成本攀升的問題,除了刪除,有其他解決方案了嗎?
如果數據要素市場真能形成商業模式,實現規模化變現,我認為汽車行業是僅次于金融、醫療行業的。真到那了那一天,上汽集團的數據資產難道不值幾千億么,每年難道不應該增值上千億嗎。
不過。。。各位從事數據要素行業的同仁,數據行業真的很有前途嗎?如果這么有前途,為啥沒有增量資本進入給沉淪其中10多年的企業解套呢。無論是搞大數據,還是搞數據要素交易,還是搞可信數據空間,關鍵是別逼著搞數據的企業搞IT軟件開發,汽車行業如此,其他行業會更好嗎。數據招商,真的靠譜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