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美關稅談判得到實質性進展之后,特朗普突然提及臺灣問題,明確表示如果中國同意全面開放,對中美兩國都是好事,特別是對中國,非常有利,對兩岸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
特朗普這番話,顯然就是為下一階段中美經貿談判做鋪墊,不排除拿臺灣問題作為籌碼,與中國大陸交換經濟利益。
特朗普的“統一”話術
特朗普的“統一與和平”表態絕非偶然。此前,曾多次提及臺灣問題,并試圖利用臺灣地區,來影響中美關系。
而在中美關稅談判之際,他再次選擇將臺灣問題作為籌碼,既是對大陸施壓的試探,也是對島內“臺獨”勢力的變相鼓勵。從“對等關稅”名單將臺灣標注為“國家”,到暫緩加征關稅時強調“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特朗普政府始終在“一中政策”與“以臺制華”間走鋼絲。
這種搖擺背后,是美國對臺戰略的深層焦慮:一方面,臺灣是其遏制大陸的“棋子”,但另一方面,臺海局勢一旦失控,美國將首當其沖承擔后果。
就在中美公布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當天,臺軍方突然采取行動,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
2020年,臺當局找美國下單11套“海馬斯”,去年又追加18套,總計29套。去年9月份,11套“海馬斯”被運抵島內,臺軍方接裝之后就開始了相關訓練,計劃在7月“成軍”。這一次是臺軍接裝“海馬斯”之后進行的首次實彈射擊。
據報道,這11輛“海馬斯”炮車一共發射了33枚短射程訓練用的火箭彈,但在這個過程中兩次出丑。在第一輪齊射時,只有1輛炮車完成發射,第二輪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之后進行了補射。
島內炸鍋:靠山要跑,賴清德急開“條件”?
所謂的“中華民國”已經終結,成為歷史,處理兩岸問題,臺島的定位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臺灣省,賴清德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定位,執意去中國化,甚至去漢化,最終等來的只能是解放軍武力收臺。
對于賴清德如此向大陸開出條件,陳水扁執政時期的首任臺灣地區“新聞局長”、現任亞太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鐘琴提出,在傳統“和統”和“武統”的二分法之外,提出第三種統一方式,那就是“實統”。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
它不是急于求成,一下子就把底牌都亮出來。也不是遙遙無期地等待,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未來。而是通過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行動,一步一步地壓縮“臺獨”勢力的生存空間,逐漸把對臺灣的主權管轄落到實處,讓統一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進行時。
你看,金門那邊所謂的“禁限制水域”,大陸的海警船現在已經實現了常態化巡航執法,這不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宣示主權,也是在具體落實治理權嗎?以前被某些人掛在嘴邊的所謂“海峽中線”,現在大陸也根本不予承認了。
解放軍的軍機軍艦繞島巡航、舉行大規模的“圍臺”軍事演習,都已經成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新常態”。這不就是在實實在在地把臺灣海峽朝著“內海化”的方向推進嗎?這些行動,就像一根根無形的繩索,在慢慢地、持續地勒緊。
這種方式,妙就妙在它既避免了直接動用武力可能帶來的巨大代價和國際社會的劇烈反應,又能實實在在地、有效地推進統一的進程。
它能讓民進黨當局感到難受,芒刺在背,想反制,卻又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著力點,更不敢輕易地去擦槍走火,升級事態。因為他們心里清楚,每一次不自量力的小動作,都很可能招致大陸方面更進一步的、更實質性的管控措施。
在經濟層面,大陸如果看到“臺獨”勢力跳得特別歡實,就可以在ECFA上做做文章,階段性地暫停一些輸往大陸產品的關稅優惠。就像之前臺灣的石化、機械等產業,據說就因為這個事情,已經蒙受了不少經濟損失。
如果將來再針對臺灣的一些支柱性產業,比如半導體,采取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那臺灣經濟感受到的痛楚,恐怕會更加強烈和直接。
文化層面,大陸也一直在積極作為。比如大力鼓勵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互訪,積極推廣富有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努力重塑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感。
民進黨當局在島內費盡心機搞“去中國化”教育,妄圖制造所謂的“天然獨”一代,但這種割裂歷史、背棄血脈的倒行逆施,終究是逆時代潮流而動,注定是長久不了的。
歷史的羅盤:回家之路,不由棋子定方向。
所以啊,你再看看,特朗普在那邊煞有介事地玩弄他的“交易的藝術”,賴清德則在島內徒勞地開出他那些所謂的“條件”,但真正能夠把握兩岸關系走向、掌握歷史主動權的,毫無疑問還是在大陸這邊。
這種“實統”或者說“逼統”的策略,就是憑借著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和足夠的戰略耐心,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臺獨”的活動空間越擠越小,最終讓統一成為一種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歷史大勢。
總有些“臺獨”分子,喜歡拿八竿子打不著的烏克蘭問題來生搬硬套,危言聳聽地叫嚷什么“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這純粹是閉著眼睛瞎比方,根本不是一碼事。烏克蘭那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緩沖地帶,背后是美俄之間錯綜復雜的較量。
而臺灣問題呢?那是板上釘釘的中國內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再者說了,大陸如今的經濟體量、軍事實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跟當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情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想當年金門炮戰的時候,解放軍就展現出了高超的斗爭藝術——“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既有效地敲打了“臺獨”勢力,又巧妙地避免了與美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這就是一種戰略智慧的體現。
現在兩岸的局勢雖然更加復雜多變,但這種戰略定力和斗爭智慧,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成熟和強大。
結語
總而言之,這盤關乎民族復興的棋局,看似風云變幻,波詭云譎,實則大方向清晰明了。外部勢力的干涉也好,島內跳梁小丑的折騰也罷,或許能在歷史長河中掀起一些暫時的波瀾,但終究改變不了浩浩蕩蕩的歷史主流和最終的走向。
當大陸的“實統”戰略穩步推進,如同巨網一般漸漸收緊的時候,臺灣那些所謂的“條件”,恐怕也就真的沒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和意義了。畢竟,游子歸家,哪來那么多前置條件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