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真的認不出來這個字了。"我拿著書法作業(yè)本,指著其中一句"()民安"中的那個字,滿臉困惑地問老師。
老師放下手中的紅筆,走到我身邊:"這個字是'泰'字,你再仔細看看。"
我湊近紙面,眉頭皺得更緊了:"可是老師,這分明是個'東'字啊!您看這起筆的橫折鉤,這中間的豎鉤,還有最后的收筆,不就是標準的'東'字草書寫法嗎?只不過在最后一筆多了一點而已。"
老師微笑著搖搖頭:"你看這里。"他拿起毛筆,在我作業(yè)本旁邊示范起來,"真正的'泰'字草書,起筆是兩點,然后是橫折鉤,中間一豎貫穿而下,最后收筆時確實會有一點,但這個點與'東'字的寫法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我歪著頭仔細端詳老師的示范:"可是老師,書法不是講究個性和變化嗎?說不定這位書法家就喜歡這樣寫呢?"
"你說得沒錯,書法確實有個性差異。"老師耐心解釋,"但'泰'字草書有其特定的結(jié)構(gòu)特征。你看這個字的中心部分,應(yīng)該是上下貫通的,而'東'字則沒有這種結(jié)構(gòu)。"
這時,班上的小明也湊過來看:"我之前也見過這個字,老師說得對,這確實是'泰'字。你看《蘭亭序》里王羲之寫的'國泰民安',雖然不完全一樣,但結(jié)構(gòu)是相似的。"
我仍有些疑惑:"可是為什么我覺得這么像'東'字呢?"
老師笑了:"這就是草書的魅力所在。同一個字在不同書法家筆下會有不同表現(xiàn),但基本骨架是不會變的。你看這個字的最后一筆,雖然多了一點,但整體結(jié)構(gòu)還是'泰'字的特征。"
回家后,我翻閱了幾本古代書法字帖,果然發(fā)現(xiàn)"泰"字草書有多種寫法,有的確實與"東"字頗為相似。看來是我對草書的認識還太淺薄了。
這次經(jīng)歷讓我明白,學習書法不僅要臨摹字形,更要理解每個字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和演變規(guī)律。老師說得對,我還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真正掌握書法的精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