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友在學習行書時,一般會把“書圣”王羲之的《圣教序》作為入門范本。這件作品雖然字數多、選字精良、拓本眾多,但也存在一些“致命缺憾”,比如筆畫、結字拘謹、章法刻板、氣韻不足等等,這是因為唐初行書入碑技藝尚不成熟。
另外,《圣教序》原碑如今已經殘損,初拓本也已不存,其他各種拓本都存在缺字、模糊的情況,對于學習王羲之書寫的細節很不便利。相比于此作,王羲之另一件集字大作就遠勝于它,此作便是《唐新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相比于《圣教序》,它晚成書150余年,是唐文宗在位時期的一項浩大工程,當時的頂級書家、刻工幾乎都參與了此作的編集,其中就包括柳公權、邵建初等人。他們以宮內所藏的王羲之真跡為底本,參考《圣教序》《半截碑》,取其精華,去其弊病,耗時十余年方才完成。
《集王金剛》相比于《圣教序》,勝在三個地方,被學界稱為可以“鎮宅”的書法。其一是規模,此作全篇總計5175字,字數是《蘭亭序》的15倍以上,相當于3部《圣教序》,不重復的字超過了4000個,幾乎囊括了日常常用漢字,滿足了臨摹和創作的需要,堪為“王字的百科全書”。
其二是完整性,此作從頭至尾一字不缺,更關鍵的是還有唐代的初拓本保留了下來,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唐代拓本,相比于《圣教序》的宋拓本,唐拓不僅筆畫更加飽滿圓勁,結字更加開張,筆勢更加連貫,氣韻也更為生動,底色濃郁,立體感強,字口清晰,細節纖毫畢現,便于我們透過刀痕看筆痕。
其三是內容,所謂的“抄經”抄的正是這部《金剛》,而這一版本是“七譯本”,根據南北朝至中唐諸多版本進行完善。此經富有哲理與智慧,蘊含禪宗奧秘,超凡脫俗,的確可以“鎮宅”。
唐滅亡以后,此作原碑毀于戰火,所幸唐拓本保留了下來,先后被宣和內府、紹興內府、元、明、清內府秘藏,從不示人,足見其珍貴性。此作如今藏于北京故宮,被評為“一級文物”,永久禁止出境展覽。
唐拓本《集王金剛》包含上下兩冊,裝幀精美,展開長度超過5米,拓工細膩,字口清晰,石花顆粒感十足,原碑上的痕跡也都保留了下來,晉人書法的瀟灑妍美與唐代碑刻的古樸雄渾溢余紙面。如果我們能把這部作品臨摹通透,仔細領悟每一個點畫的書寫,行書自然登峰造極。
而今,我們將這部作品的唐拓本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