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印度國防情報局局長拉納站在新德里簡報廳內,向70國外交官展示“朱砂行動”的“輝煌戰果”。他的身后,屏幕播放著導彈精準命中目標的模擬畫面,但會議室里的氣氛卻有些微妙——美國外交官低頭記錄,中國代表面色凝重,巴基斯坦的座位空空如也。這場通報會,與其說是軍事勝利的展示,不如說是大國角力的縮影。
莫迪政府需要一場“可控的沖突”。5月7日空襲巴控克什米爾,既能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又可試探美國的態度。特朗普離任后,拜登政府對印政策搖擺不定,印度急需證明自己是“美國印太戰略不可或缺的盟友”。然而,美聯社披露特朗普自稱“用貿易手段調停沖突”,印度外交部卻急忙否認,暴露了美印互信的裂痕。
中國始終是這場沖突的隱性關鍵方。5月10日,巴基斯坦副外長達爾喊話“國際社會應發揮作用”,劍指中國。中方第一時間呼吁克制,并提出“發揮建設性作用”。這并非客套話——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巴控克什米爾,印度若升級沖突,將直接威脅中國“一帶一路”布局。
更深層的博弈藏在技術領域。印度陣風戰機被擊落,暴露出法國裝備的局限性;巴基斯坦JF-17使用中國產霹靂-15導彈,在181公里外狙殺目標,彰顯中國軍工實力。而印度電網癱瘓事件,更讓全球看到網絡戰的殘酷——關鍵基礎設施的漏洞,可能比核武器更致命。
南亞的和平,從來不是印巴兩家的事。美國想借印度制衡中國,中國則通過巴基斯坦維持戰略平衡,俄羅斯出售S-400給印度,卻又與巴基斯坦舉行聯合軍演。大國利益交織下,克什米爾問題早已淪為代理戰場。
莫迪的“勝利宣講”終會落幕,但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躲在幕后的操盤手。當印度民眾揮舞國旗慶祝時,美國軍火商正清點訂單,中國科技企業默默加固防火墻,而南亞的平民,仍在等待光明的未來。
#印巴沖突背后的大國棋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