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二戰里美國不插手,德國能不能贏?這事兒得從好幾個方面嘮嘮,不是簡單說一句“能”或者“不能”就完事兒。咱們得看看德國當時有啥毛病,蘇聯和英國又有多能扛,還有工業生產這些東西咋影響戰局。
一、德國戰略:自己給自己挖坑
德國1941年打蘇聯那會兒,其實已經犯了大錯,主要有這么幾點:
資源算錯賬了:德國情報部門根本沒摸清蘇聯的底兒,以為蘇聯沒啥戰斗力。實際上蘇聯能拉出5000萬人上戰場,德國自己最多也就950萬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德軍每天得用15列火車運物資,結果就來了7列,坦克沒油開不動,士兵沒飯吃,這仗還咋打?
沒把冬天當回事兒:德軍去蘇聯打仗,根本沒準備過冬的裝備。東線冬天冷到零下40度,德軍的坦克和汽車凍得動不了,85%的坦克油都凝固了,這不就是去送人頭嗎?跟當年拿破侖打俄羅斯一樣,都是吃了天氣的虧。
國際上被孤立:德國雖然把法國打投降了,但英國靠著皇家海軍,還能從全世界運東西回來。美國雖然沒直接參戰,但通過《租借法案》給英國送了180萬噸物資。就算美國不參戰,英國還有殖民地可以依靠,德國根本沒辦法打破西線的封鎖。
二、蘇聯:戰爭機器太猛了
蘇聯的戰爭潛力,那是德國根本比不了的:
工廠搬家:1941年秋天,蘇聯把316家軍工企業都搬到了烏拉爾山脈東邊。圖拉兵工廠到了1942年,生產T-34坦克的數量比戰前還多。
人多力量大:蘇聯通過“焦土政策”和集體農莊,每年能補充400萬兵力,德國才150萬。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蘇聯兵力是德國的兩倍,直接就把德國打回去了。
地盤大,能耗:從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有1200公里,蘇聯修了七道防線,每道防線都厚達80公里。德國的閃電戰在這里根本不管用,只能被慢慢耗死。
三、英國:海上霸主+工業基地
就算美國不幫忙,英國也能靠這三招撐住:
海軍厲害:英國皇家海軍有52艘航母、12艘戰列艦,控制著大西洋90%的運輸線。德國的潛艇戰術一開始挺管用,但后來英國有了新雷達和深水炸彈,德國潛艇就損失慘重了。
殖民地支援:英國的殖民地可沒少出力,印度提供茶葉和黃麻,澳大利亞送羊毛,加拿大供小麥。靠著這些資源,英國在1944年還能每個月往北非運3萬噸物資。
科技領先:英國的雷達系統讓德國轟炸機損失率從2%飆到8%,噴火式戰斗機在1942年比德國的Bf-109還厲害。
四、工業生產:誰更能造,誰就贏
打仗最后拼的還是工業生產:
美國工業太強:1943年美國鋼產量有8132萬噸,占同盟國的64%;汽車年產622萬輛,比德國和日本加起來還多。就算美國不直接參戰,通過《租借法案》給英國的物資,也占了英國戰時消耗的三成。
德國產能跟不上:德國1944年鋼產量才2950萬噸,還大部分用來造武器。魯爾區被盟軍炸了之后,每個月產能都下降12%。
蘇聯生產也猛:1943年蘇聯坦克年產2.4萬輛,是德國的3倍;卡車年產18萬輛,保證了物資運輸。德國在庫爾斯克會戰損失了1500輛坦克,根本補不上。
五、推演:德國最多能撐多久?
要是美國真不摻和,德國可能能多撐一會兒:
東線可能占點便宜:德國要是集中兵力,說不定1942年能打下高加索油田,讓蘇聯少40%的石油。但蘇聯在西伯利亞還有新油田,1943年產量還有1900萬噸,德國根本掐不斷蘇聯的能源供應。
西線僵持:德國可以把法國的兵力從30個師增加到50個師,讓英國的諾曼底登陸推遲到1945年。但英國還能派飛機去炸魯爾區,德國工業還是得受損。
最后還是輸:就算這樣,德國也打不過蘇聯。1944年蘇聯發動巴格拉季昂行動,一下子就干掉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50萬人。德國資源越來越少,最后肯定得輸。
說到底,德國輸就是輸在戰略資源和工業生產上。美國參戰雖然讓德國輸得更快,但就算美國不摻和,蘇聯靠自己的戰爭動員能力、工業轉移速度和戰略縱深,也足夠把德國耗死。希特勒最后在地堡里絕望,就是因為德國的資源分配和工業生產根本跟不上打仗的需要,再多的戰術勝利也沒用。歷史就是這樣,誰更會算賬、更能造東西,誰就能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