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是東西方連成一體的戰場,盟軍在西線戰場通過千機大轟炸的方式打擊德國的戰爭潛力,以諾曼底登陸的作戰行動開辟第二戰場,配合蘇軍反攻德軍。而東線戰場的蘇軍抗擊了德國陸軍60%以上的兵力,削弱了德國陸軍的主力,為打敗德國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二戰歐洲戰場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斯大林希望盟軍在1942年展開登陸作戰,但盟軍在1944年才發起諾曼底登陸行動。
那么,盟軍推遲斯大林預期2年后才發起諾曼底登陸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上圖_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第一,丘吉爾和斯大林之間的隔閡成為盟軍推遲登陸作戰的直接原因。
十月革命勝利后,英美對蘇維埃俄國的誕生大為驚恐。從1918年開始,英美等14個國家派出聯軍對蘇維埃俄國進行公開的武裝干涉。經過3年激戰,列寧領導俄國軍民打敗了西方的干涉,蘇維埃俄國在戰火中生存了下來。
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列寧積極改善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外資企業進入蘇俄國內。1924年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斯大林執政時期繼續發展和歐美西方國家的關系。在蘇聯務實主義外交的影響下,美國在1933年和蘇聯建交,蘇美兩國在1930年代到1947年冷戰爆發前關系良好。
上圖_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蘇聯和美國的關系正常化了,蘇聯和英法等西方歐洲國家的關系卻難以正常化。1933年,蘇聯提出了建立反對德國法西斯的集體安全體系,但英法等國對蘇聯的主張置若罔聞。出于和蘇聯對立意識形態的考慮,英法兩國還希望德國法西斯禍水東引進攻蘇聯。這一點在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1940年5月,德軍占領歐洲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法國投降。面對歐洲大陸被德軍全部占領的危險局面,丘吉爾成為新的英國戰時首相。
丘吉爾是英國的著名政治家,在意識形態上是極端反對蘇聯的。 在14國聯軍武裝干涉蘇俄期間,身為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就主張把“蘇聯扼殺在搖籃里”。
成為英國首相后,丘吉爾的反蘇思想始終沒有改變。但隨著德國法西斯成為威脅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和平和人類生存的共同敵人,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和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在反抗法西斯這個大前提下成為盟友。
上圖_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丘吉爾發表演說。丘吉爾承認:
“在過去的25年中,從來沒有任何人像我這樣極力反對蘇聯的意識形態,過去對蘇聯意識形態的批評,我一句都不想收回。”
但面對德國法西斯這個人類共同敵人的時候,丘吉爾表示:
“但現在展現在我面前的景象(德軍入侵蘇聯)已經將那一切(反對蘇聯紅色意識形態)沖的煙消云散了。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唯一的,不可改變的目標:決心消滅希特勒和納粹政權的一切痕跡。無論什么都不能離開這個目標。
由此可知,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們自己的危險,同樣也是美國的危險。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是全世界一切愛好自由的人民和愛好自由的民族的事業。”
以上為丘吉爾演講的主要內容,通過這個演講稿件就能看出,丘吉爾和英國當局雖然沒有放棄對蘇聯意識形態的敵視,但在德國法西斯這個人類公敵出來之后,丘吉爾已經將消滅法西斯作為英國當前最重要的任務。英國完全可以和蘇聯成為同盟,共同打擊法西斯。英國對蘇聯提供了軍事援助。
上圖_ 1941年丘吉爾訪問英國受轟炸的教堂
然而,雖然英國和蘇聯成為了同盟對抗法西斯勢力,但丘吉爾對蘇聯的仇視依然沒有改變。當時丘吉爾內心深處的算盤是:希望蘇軍拖住德軍,但也希望德軍削弱蘇聯,保住英國在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國”的基本利益盤。
正因為丘吉爾對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仇視沒有改變,以至于斯大林在1942年提出英美盟軍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的請求后,丘吉爾并不同意斯大林的建議。
在丘吉爾看來,只有蘇德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蘇聯的消耗和損失越大,英國和西方國家的利益才能得到基本維護。在蘇軍對德軍轉入全線反攻之前,也就是蘇德戰爭尚未分出決定性勝負之前,英國在歐洲大陸就能以坐山觀虎斗的心態看待蘇德戰爭。
英國對蘇德戰爭“坐山觀虎斗”的心態影響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決策,羅斯福對蘇聯的外交比英國更加務實,在蘇德戰爭期間,羅斯福政府對蘇聯提供了14000多架飛機,7000多輛坦克、自行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等軍用物資和其他戰略物資。這援助比英國對蘇聯的援助大得多,但羅斯福在開辟第二戰場這件事上也順從了英國,英美盟軍沒有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
上圖_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第二,1940年不列顛空戰讓英國元氣大傷,再加上英國在不列顛空戰結束后的戰略重心放到了保衛本土、保衛北非和遠東殖民地方面,使得英國不可能在1942年將戰略重點投入到反攻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的行動中。
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讓英國元氣大傷。從1940年粉碎德軍空襲到1944年這4年時間里,丘吉爾的戰略重心是在保衛本土、保衛北非殖民地和遠東殖民地(印度、東南亞)方面,對反攻歐洲大陸沒有積極地想法。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后,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地區被日軍占領,英國在遠東的兵力集中力量保衛印度。在北非,英軍和德軍在埃及、利比亞等殖民地地區反復拼殺。由于英國軍工生產能力有限,英國把大部分的戰略物資都投入到抗擊北非德軍和遠東地區保衛印度的方向上,這使得英國無法拿出更多的戰略物資支持英美盟軍在1942年反攻歐洲大陸。
上圖_ 1938年11月日軍在香港九龍拉開掃蕩戰
第三,英軍在迪厄普進行了試探性登陸,其戰局以失敗而告終。鑒于登陸戰的極其復雜性,盟軍對開辟第二戰場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直至1944年夏季,各方面條件成熟,盟軍發起了開辟第二戰場的登陸作戰。
迪厄普登陸戰的失敗也是英國不愿意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的重要原因。1942年8月,英軍和加拿大軍隊6000多人登陸法國北部的港口城市迪厄普。由于準備不足等原因,英加聯軍慘敗而歸,損失兵力3600多人。
迪厄普登陸戰的失敗讓英國認清了德軍的強大實力,丘吉爾認為英國在1942年壓根不具備登陸法國的能力,這使得丘吉爾把消耗德軍實力的希望壓在了蘇聯紅軍的身上。
上圖_ 蘇軍與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外郊進行戰斗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殲滅德軍150萬人。1943年夏季,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取得了粉碎德軍坦克戰的勝利,殲滅德軍50萬人。隨著東線戰場蘇軍逐漸獲得主動權,斯大林終于和羅斯福、丘吉爾召開德黑蘭會議,商討開辟第二戰場的事宜。
德黑蘭會議是一場外交的大國博弈,丘吉爾仍然認為其不具備登陸法國的實力,希望盟軍從地中海開辟第二戰場。這一想法遭到了斯大林的堅決反對。在羅斯福的從中調解下,英美盟軍在1944年5月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初步達成。
上圖_ 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
為了讓開辟第二戰場的行動不再重蹈迪厄普登陸戰的覆轍,英美對諾曼底登陸進行了長時間的全面準備,這些準備包括:兵力兵器等作戰物資的準備,對德國實施戰略欺騙,讓德軍認為盟軍登陸的地點是加萊而不是諾曼底,登陸時間的選擇等。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盟軍于1944年6月6日投入 288萬兵力,5300艘艦艇和13000架飛機,打響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登陸戰行動。
參考資料:《諾曼底登陸》 (美)安伯斯著 海南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