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突然給我發了一個關于Siri的笑話。
她說,這也就是Siri,要是換成人,已經被打死了。
笑話真的很好笑,好笑到幾天過去我還時不時會想起。
笑完想想,其實,像Siri這樣的人工智能,聽不懂也不會說人話不是一天兩天了。
只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只當個樂子看待,最多就是吐槽幾句。
但就像我朋友說的那樣,換成人還是這樣的情商,恐怕就不是招笑,而是招人厭惡了。
畢竟,如果一個成年人經過幾年的社會洗禮,還學不會基本的為人處世。
那只能說明對方不想學、沒能力學或者根本不在乎和他來往的人。
無論是哪一種,都不太值得繼續交往下去了。
張德芬說:“如果有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一定是你允許的,否則他只能得逞一次。”
拒絕任何人打著“不懂事”“情商不行”等借口來傷害你,這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
這里,我總結了十種生活中常見的低情商行為,供大家篩選自己的社交圈。
誠然說,人無完人,偶爾中一兩條,或許無傷大雅。
但如果一連中了三點以上,那不管是誰,都該及時遠離,別猶豫。
在網上刷到過一張漫畫,笑得我前仰后合。
和那些習慣性抬杠的人對話,真的是這個樣子。
明明是對方胡攪蠻纏,無理取鬧。
你費盡口舌,血壓升高了不少,以為能幫對方糾正錯誤,結果對方輕飄飄一句“錯了的人才會急,你看我就一點不生氣”,真的能當場氣死你。
之前抖音上,有個很火的“13.8和13.11”哪個數字大的爭論。
的確,這個問題乍一看是會迷惑一些人,但細想一下也就明白了。
但偏偏有些人,反反復復咬定“11比8大所以13.11更大”在抬杠,硬生生把這個問題抬上了熱搜。
和這樣不講事實,不談邏輯,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為了反駁而反駁的人溝通真的很累。
如果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不妨就閉嘴抽身,讓他們在言語上做贏家吧。
退出一個毫無意義的爭論,免于生氣和浪費寶貴的生命,沒有比這更劃算的決定了。
朋友小李和我聊起過她的一位很愛抱怨的前同事。
前兩年,小李剛畢業,進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
工資雖然不高,但做的工作都是小李感興趣的,所以她一開始干勁很足。
但和她交接的同事,每天都在和她吐槽單位沒前景,薪水總拖延,還說電子書越來越火,傳統出版業早晚要沒。
說著說著,小李也一身怨氣,感覺自己入錯了行,工作效率也越來越低。
等這個同事交接完成,離職之后,小李突然覺得這份工作也不太差。
慢慢她調整好了心態,工作越做越好,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像塊海綿,對外界的情緒會被動地吸收。
如果身邊負能量很多,就會像當初的小李一樣,怨氣十足。
及時割席那些愛抱怨的人,別被他們吸食能量。
我們的心態才會越來越好,生活才是隨之改變。
之前看《再見愛人2》的時候,每次看到張婉婷打斷宋寧峰說話,我就發自內心不太舒服。
宋寧峰的語速很慢,聲音也溫吞,而張婉婷說話則音調很高,語速極快。
后者這類人天然就更容易搶奪別人的注意力,擠占前者的發言空間。
在節目中有一段,是張婉婷在向身邊人陳述宋寧峰有哪些缺點和平時做得不好的地方。
宋寧峰每次剛想解釋,話沒出口,就被打斷,只能繼續忍受著。
這場面,真的很讓人窒息。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什么話題都要插一嘴,什么事都要點評一下,絲毫不懂傾聽和尊重。
曾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怎么跟你說話,能反映出對方心里想怎么對待你。”
所以說,那些不在乎你說了什么,隨意無禮地打斷你的人,本質上就是對你不夠在乎。
這樣的人,不值得留戀,趁早遠離吧。
我相信,生活中一定不止一個人被不合適的玩笑氣到過。
有句話說的很對,當你的玩笑冒犯到他人時,需要反思的是你,因為一個合適的玩笑,不該對在場的人造成傷害和不愉快。
更何況,被玩笑冒犯到已經很氣人了,有的人面對你生氣時的態度,更讓人不爽。
“都是朋友,發這么大火干嘛。”
“你真沒意思,開不起玩笑。”
“好好好,算我錯了行了吧。”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脾氣再好的人也該忍不住情緒了。
有網友建議說,遇到別人開不合適的玩笑,不要忍氣吞聲。
落落大方問他,哪里好笑,解釋一下笑點。
一般對方就會自覺這個笑話上不得臺面,選擇閉嘴。
當然,如果遇見那種臉皮厚的,我們也不妨直言自己的忌諱和不快,讓對方知曉。
你一味忍讓,別人的冒犯只會變本加厲。
你還擊了,才能還自己一片清凈。
前兩年,“PUA”這個詞一度很火。
而PUA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質,就是一方對另一方持續不斷地否定。
當然,十點君不是說所有批評都是惡意的,有些時候,忠言的確是逆耳的,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但如果有人總是在公開場合,當眾貶低你,對你加以指責,那他一定是不懷好意的。
倘若末了他還要來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不會生氣吧”來堵你的嘴,那更可以確定就是故意來打壓你的。
這個時候,請千萬不要自我反思,以為真的是自己不對。
一旦你陷入內耗,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對方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具體是反擊還是遠離,要看我們的能力、資歷和所處的環境如何。
但無論如何,守住靈臺清明,不受他人惡意侵擾,至少我們就已立于不敗之地了。
武志紅說:“中國家庭普遍存在一種‘漿糊邏輯’,缺乏邊界感。”
的確,很多人,特別是上了點年紀的人,邊界感都不高。
跟你聊天時,恨不得上三代下三代的事都問一遍,父母身體伴侶工作孩子教育這些當然也逃不過。
這股子膩歪勁,在他們看來是熱情,但實在是有些熱情到黏糊了。
何況,很多信息看起來沒用,沒準就會被透露給中介公司,針對你的情況推銷各種產品。
要是真遇到這樣的人,建議大家不妨學著“胡說八道”。
別做個老實孩子,人家問什么答什么,適當模糊一點回答。
當然,如果對方和你的關系不需要你委屈自己維持,那直接婉拒這份打探,保持距離,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朋友上周給我分享了她和老板的聊天記錄,說她已經壓不住火了,問我怎么辦。
我看完也壓不住火了,當即決定約她下班一起去喝冷飲。
說實話,這樣的對話,很多打工人可能都遇見過。
明明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能結束對話,對方卻非得用反問句來噎人,言語里滿是輕蔑。
除了職場,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和朋友拼單買奶茶,問對方要冰的熱的,對方回你一句“廢話,這么熱的天我還能喝熱的嗎”。
向父母抱怨工作壓力大,父母下意識反問你“誰上班不累,怎么就你抱怨”。
類似這樣的,帶有否定、質疑、逼問和冒犯話,一出口就掃人興,就讓人失去了交流欲。
與其強忍著膈應自己,不如敬而遠之,多和那些有能力好好說話的人溝通。
有了好事忍不住分享,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場合和分寸。
我剛工作的時候,在一個國企的大院里實習過。
這種單位,多的是好幾輩子都在同一系統的職工,哪家哪戶說起來都有點恩怨糾葛。
其中有兩位姐姐,一個姓王一個姓張,倆人家孩子剛好都是那年高考。
成績出來后,王姐家孩子考得很好,張姐家孩子卻考砸了。
那兩天,王姐見人就顯擺,挨個辦公室串著門說,說到張姐那還特地關心了一下她家孩子。
結果,聽同事說,倆人那天打起來了,薅頭發揪耳朵的雙雙進了醫院。
坦白說,人性就是氣人有笑人無。
不管是誰,有了好事,最好躲在家里偷著樂,少對外炫耀。
要是有這樣的朋友,最好也離他遠點。
招人煩不說,真和誰發生矛盾了,還可能牽連你,實在不劃算。
刷到過一條小紅書帖子,深有同感。
違背承諾,毀掉的不只是承諾本身,還有一份毀約人無法感同身受的期待。
我身邊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父母承諾考試進步、出差回來或者認真完成作業,就會得到獎勵。
有時候是玩具,有時候是美食,有時候是一些同齡人都有的漂亮卡片或飾品。
但這些承諾,往往不能全部兌現,總有父母毀約的時候。
其實那些小獎品大多不值錢,沒得到也不至于哭天喊地。
但“期待落空”所帶來的巨大失落感,已經比獎品本身更沉重,也更讓人耿耿于懷了。
不重視承諾的人,本質上是辜負了你的信任,糟蹋了你的欣喜和盼望。
遇到這樣的人,建議最多給他們兩三次毀約的機會,倘若屢教不改,那就趁早疏遠吧。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當眾揭短往輕了說,是沒情商,往重了說,算得上一種挑釁。
在知乎上刷到過網友@小雨分享的經歷。
小雨說,自己因為沒有父親,被很多人霸凌過,所以很忌諱別人提起這件事。
初中畢業,她考到了省城的重點中學,除了一個一起考過去的朋友,那里沒人認識她。
但她沒想到,她的這位朋友,開學沒幾天,就把她沒有父親,并因此受霸凌的事,當成趣事分享給了同學們。
從那天起,她再也沒和這個朋友說過一句話。
臨畢業前,有同學為她倆說和,小雨平淡地說:“和她做朋友,無異于背叛了被戳傷疤的自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示人的地方。
但只有那些本性為惡的人,才會去故意揭開。
倘若你遇到了,一定要遠離,否則遲早會有被他傷害的一天。
很喜歡羅伯茲寫的那段話:
命運早晚會使我們和某些人相遇,一個接一個,從而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讓自己,以及不該讓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總會教會我們些什么。
所以,當我們遇到那些低情商的人時,不必太過憤懣生氣。
及時遠離,而后從他們身上汲取經驗,自我優化,就不算一無所獲。
只要能用這樣的好心態,去處理一切糟心的人和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點個,與君共勉。
作者 | 明冬,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