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士子對于議論兵戎之事多有濃厚的興趣,正如李賀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早年在北京師范學院(今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就讀時,聽過寧可先生講授的《中國歷史的地理環境》一課,老師縱論古今形勢之演進,屢出妙語灼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畢業任教以后,有幸分配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室接受寧可先生的專業指導,后又在其門下攻讀博士學位,耳提面命,獲益良多。先生曾推薦閱讀英國學者麥金德的名著《歷史的地理樞紐》,并指出可以結合中國歷史上的東西對立和南北對峙局面來研究軍事樞紐問題。在這一思路的啟發下,我將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擬為《先秦戰略地理研究》,遂奠定了探討此項課題的決心。由于《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這一命題所包含的內容過于浩繁,夏商以來至明清垂垂四千余年,所涉及的軍事重鎮不可勝數,以個人渺渺之身做系統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莊子所言:“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另外,現代學者亦對于歷代兵家要地多有論述,如何在前人的成果基礎上取得創新和突破,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有鑒于此,我在動手寫作之前曾對這項課題的研究范圍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詳細的思索,特向讀者說明。
首先,當今學人集中研討古代軍事樞紐地點的代表性著作頗多,計有張曉生著《兵家必爭之地》、曹云忠等編著《中華名關》、陸寶千著《中國史地綜論》,以及胡阿祥主編《兵家必爭之地》等。尤其以胡氏之書較為詳備,它在體例上仿效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采取“平鋪直敘”的表述方式,分別介紹各省的地理形勢,包括戰略地位、山川險要和境內的軍事重鎮,可以使讀者全面地了解我國歷史上各個區域兵家要地的分布情況及所經歷的戰事。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此類書籍的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其一,皆為通論性著作,內容多為對前人成果的綜合與復述,問題的個別論證缺乏深度。其二,它們是以各個要地的相鄰“空間”為出發點和基本線索陳述、研討的,對于“時間”,即各歷史階段的時代背景對樞紐地區的戰略價值造成了何種影響則重視得不夠。而在中國古代社會演變過程里,隨著生產、科學及軍事技術的發展,還有經濟、政治重心地區的轉移,各個樞紐地區的作用、影響也會發生起伏。不同的朝代往往具備各自獨有的兵家要地,所謂“天下之樞”并非永久不變的。所以筆者認為,若要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新的進展,可以考慮從“時間”概念出發來探索軍事樞紐的分布和變化,即以我國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研討各個王朝兵家要地發生轉移的情況,再剖析其社會背景和轉移的原因。這就是本書的寫作宗旨。因此,在課題研究和表述的邏輯順序上與以前的相關著作有所區別。
其次,在地理空間上,我大致以歷史上華夏族、漢族的居住區域邊界為界線,將夏朝至清代數千年的戰事分為邊境戰爭和內地戰爭。前者在秦漢以后表現為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在邊境線附近爆發的戰爭,后者是在東部季風區內部、距離邊境較遠的腹地—如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漢水流域等地發生的戰爭。筆者認為,內地戰爭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邊境戰爭,所以內地的樞紐地區在戰爭史上發揮的作用總的來說也比邊關要塞更為重要。其詳說及論據請讀者閱覽本書的“導言”部分。基于上述判斷和個人的有限能力,我把課題的研究重點放在了中原內地的樞紐地區上,而不得不舍棄邊境戰爭中的許多重鎮(如朔方、雁門關、山海關等)。在這里還要再次感謝導師寧可先生。他指出,可以把內地數量繁眾的樞紐地區按照戰略價值的高低分成若干等級,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先集中研究那些級別最高,即對當時戰爭影響最為重要的地點,其他的暫且擱置。這就是我在本書中只對每個朝代選擇一兩處樞紐地區加以探析的緣故。
再次,關于這一課題研究對象在“時間”方面的上限和下限問題,由于已經確定的思路是探討中國東西對立和南北對峙期間軍事樞紐的轉移,故筆者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華夏、東夷民族集團的角逐與融合是當時政治斗爭的主流,甘、韋、闌、管所在的今河南鄭州地段,位于兩大歷史民族區的接壤處和交通沖要,曾經頻頻引起軍隊統帥的關注。而其終止的時間則定在南宋末年,由于政治向心性的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國家的鞏固,元朝建立之后,中國大陸未再出現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樣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另外,元末以來火藥、火器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采取火藥爆破和火炮轟城的攻壘戰術相當有效,使城堡的防御作用大大降低。因此,蒙古和南宋的襄樊之戰以后,內地戰爭中也再沒有發生較弱的一方可以憑借幾座城壘和險要地勢來長期抗拒強敵,并且最終獲得成功,從而使己方的統治得以延續的戰例。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參閱史念海所著《論我國歷史上東西對立的局面與南北對立的局面》一文,他即主張中國大陸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局面是在南宋末年最終結束的。
由于我在單位從事的科研任務以秦漢史為主,教學工作亦相當繁重,始終很難對軍事史研究傾注全力,所以自1989年發表《秦漢時代的敖倉》一文到今天初步結題,竟然耗時整整二十年。在此期間,我探討了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鄭,戰國之韓魏、函谷關和豫西通道,秦漢的滎陽及敖倉,三國的合肥、濡須和漢中,東晉南朝的壽春,兩魏周齊的河東,北朝至唐中葉的河陽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陽,南宋末年的襄陽等樞紐重地在戰爭中的作用,其中不成熟的意見恭請各位師友批評指正。遺憾的是,限于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業務能力,還有許多價值頗高的內地軍事樞紐,如上黨、晉陽、徐州、鄴城、開封等未能付諸研究,只有期盼后人來從事這項工作了。《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這一命題所包含的素材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希望我這部淺陋的著作能夠成為引玉之磚,使更多的學人對此產生興趣并進入相關領域展開探討,借以促進古代軍事史研究的繁榮。
另外,本書的圖頁繪制得到了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馬保春先生的協助,部分圖頁參考了《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第一冊至三冊中的附圖,以及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中的《濟水鴻溝略圖》,在此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