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疾病,當III期NSCLC患者面臨手術機會時,如何最大化縮瘤降期實現R0切除、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始終是臨床痛點,尤其對于EGFR突變人群。既往已有多項小樣本研究探索新輔助三代EGFR-TKI單藥在可切除EGFR突變NSCLC患者中的作用,但pCR率極低,僅有0-3.6%[1,2],這為EGFR突變NSCLC新輔助靶向治療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期,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羅志林教授團隊在第33屆亞洲心血管與胸外科學會年會(ASCVTS 2025)上公布了一項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用于IIIA期EGFR突變NSCLC的多中心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初步結果顯示病理完全緩解(pCR)率達41.7%,所有患者均實現R0切除[3],這為局部晚期EGFR突變NSCLC患者帶來曙光。值此之際,醫脈通特邀羅志林教授對本次公布的數據進行解讀,深入探討圍術期靶向治療的應用價值,為臨床實踐帶來更多啟發與思考。
從靶向抑制到協同突破,伏美替尼聯合化療開辟新輔助治療新路徑
以伏美替尼為代表的第三代EGFR-TKI不僅延長了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這部分患者的一線治療優選。現如今,隨著早篩早檢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在早中期被發現,可切除NSCLC患者逐年增多,手術+圍術期綜合治療是這部分患者延長生存的主要治療模式。那么對于可切除的EGFR突變NSCLC患者,三代EGFR-TKI作為新輔助治療的療效如何?
2025 ASCVTS年會公布了一項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用于IIIA期EGFR突變NSCLC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探討其在降期(T分期和N分期)、病理完全緩解(pCR)和無病生存期(DFS)方面的改善。這項研究共納入12例EGFR突變IIIA期NSCLC患者,其中基于組織學亞型:8例腺癌(66.7%),2例鱗狀細胞癌(16.7%),1例腺鱗癌(8.3%)和1例肉瘤樣癌(8.3%);基于EGFR突變亞型:7例(58.3%)EGFR 19del突變,5例(41.7%)L858R突變。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伏美替尼聯合化療12周,隨后行單孔胸腔鏡(VATS)根治性切除。根據術前影像學分期(T分期和N分期)、pCR和DFS評估療效[3]。
影像學評估結果顯示,T分期和N分期降期率分別為91.7%(11/12)和83.3%(8/12),ORR為91.7%(11/12)。病理學評估結果顯示,總pCR率高達41.7%(5/12),其中,基于EGFR突變亞型,EGFR 19del突變患者的pCR率為42.9% (3/7),L858R突變患者為40.0%(2/5);基于組織學亞型,腺癌患者的pCR率為25.0%(2/8),2例鱗癌和1例腺鱗癌患者均實現了pCR,1例肉瘤樣癌患者則未達到pCR。盡管該研究中鱗癌和腺鱗癌病例數極少,但初步結果提示這兩種亞型也可能從EGFR靶向治療中獲益,值得進一步擴大研究規模進行驗證。此外,中位隨訪12.3個月時,所有患者的12個月DFS率為100%。但需注意的是,當前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未來還需更長時間的隨訪,以評估該方案的長期療效與復發風險。
在安全性方面,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的數據客觀且令人滿意,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是輕度皮疹(25%)和蛋白尿(8.3%),截至目前隨訪時間,≥3級TRAE發生率為0,整體耐受性良好,但長期安全性尚需進一步隨訪和研究驗證。在手術治療方面,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方案并未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單孔VATS并實現R0切除,平均手術時間171.67 min,平均失血量89.17 ml,術后平均住院時間5.2天,且術后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和圍術期死亡[3]。
該研究表明,伏美替尼聯合化療作為新輔助治療在IIIA期EGFR突變NSCLC患者中顯示出顯著療效,尤其是在pCR方面,這些初步發現為進一步探索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在更大患者群體中的潛在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3]。但受限于回顧性設計和較小的樣本規模,這些結論僅具有初步參考價值,還需通過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
從患者選擇到治療決策,構建EGFR突變NSCLC圍術期精準診療閉環
傳統觀點認為EGFR突變多見于腺癌,本研究雖病例有限,但初步提示鱗癌和腺鱗癌也可能攜帶EGFR突變,并具有從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方案中實現pCR的潛力。這不禁引發臨床深思:當新輔助靶向治療能為特定亞型患者帶來獲益時,是否應重新定義基因檢測的適用邊界?本次公布的小樣本研究提示,在臨床實踐中,尤其對于可手術的III期NSCLC患者,應考慮擴大EGFR基因檢測范圍,以便發現潛在獲益患者。
此外,已有研究提示可切除EGFR突變NSCLC患者的腫瘤異質性可能更強,常伴隨基因組共突變TP53(42%)和RBM10(21%)影響新輔助靶向治療的療效[2],除了需要結合全面的分子特征實現精準分層外,還需要更加強效的治療手段以實現縮瘤降期的目的。而本研究方案展現出的治療潛力引發了臨床對于新輔助治療策略的進一步思考和討論,伏美替尼聯合化療初步顯示出了明顯的協同效應,可能在克服腫瘤異質性和提高腫瘤縮小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這種協同作用仍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證據來支持。
為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5版)》推薦對于已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IB-IIIA期EGFR突變NSCLC患者,術后需使用EGFR-TKI輔助治療[4]。當前圍術期治療的目標不僅是手術成功,更要著眼于長期生存質量。基于此,伏美替尼的“高效低毒”特征使其在輔助治療階段更具優勢,已在既往多項研究中顯示出應用潛力。2025年歐洲肺癌大會(ELCC)上公布的一項伏美替尼輔助治療IA-IIIA期EGFR突變NSCLC患者的中國真實世界研究顯示,伏美替尼輔助治療的3年DFS率和OS率分別達88.9%和92.6%,≥3級TRAE發生率僅為3%,即使處于長期治療下也依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從而保障了治療依從性,更適合輔助治療長期用藥[5]。因此,從圍術期全程治療考慮,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輔助伏美替尼治療或可作為可切除EGFR突變NSCLC患者的潛在治療選擇。目前已有研究提示延長EGFR-TKI輔助治療時長可能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但具體療程延長的獲益與風險比仍需嚴謹的臨床試驗加以確定[6]。
當精準外科遇上強效靶向,看新輔助伏美替尼與胸腔鏡技術的協同創新
新輔助治療的成功不僅依賴藥物療效,更需與外科手術形成閉環,手術仍是可切除NSCLC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在術前新輔助治療期間,應定期評估效果,這對判斷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及是否需要調整方案,特別是是否需要調整手術時機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圍術期治療相關共識,在制定治療決策時建議通過多學科討論,在新輔助治療2周期后影像學評估顯著降期即CR/PR的患者,應繼續完成全部新輔助方案后再進行手術治療,這樣術后病理對于是否獲得pCR的評價更為準確,能夠更好地指導制訂術后輔助治療方案[7,8]。但同時也需警惕過度治療延遲手術窗口,避免因追求pCR而延長新輔助周期導致的進展風險。
得益于羅志林教授團隊對于手術技術的深耕,該研究納入的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單孔VATS,不僅能減少患者術后疼痛,還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將手術創傷降至最低。目前,羅志林教授所在科室的專家團隊已成功完成10余項重慶地區首次開展的新技術,其中2~3cm左右微單孔胸腔鏡、針對肺小結節的3D-CTBA導航精準肺段和亞肺段切除、單孔肺袖式切除術和單孔全肺切除術、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免開胸肺部結節微波消融術等均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并保持重慶領先地位。此外,困難胸腔鏡手術、中晚期肺癌及食管癌轉化治療后的胸腔鏡微創切除、胸腔熱灌注化療、ERAS(快速康復外科)在胸外科的應用、肺結節的消融治療等同樣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經單孔VATS后,該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實現R0切除,提示新輔助伏美替尼聯合化療在并未影響手術可行性的情況下,增加了完全切除的機會,有助于優化術后治療路徑,并為器官功能保留創造更多可能性。但需強調根據新輔助治療后腫瘤退縮范圍精準規劃切除邊界,避免過度切除。pCR作為預后替代指標,也需規范病理評估,尤其需關注不同亞型(鱗癌/腺癌)的縮瘤模式差異,避免誤判。
結 語
在當下圍術期治療方案的火熱探索中,伏美替尼聯合化療的新輔助治療模式為III期EGFR突變NSCLC的治療路徑提供了新思路與新策略。從基因檢測到新輔助和輔助治療的個體化決策,臨床醫生需以動態視角平衡短期療效與長期獲益。未來,隨著新輔助治療策略以及圍術期全程管理路徑的優化,伏美替尼有望引領肺癌圍術期管理邁入“全程精準”時代,共繪圍術期靶向治療新藍圖!
專家簡介
- 羅志林 教授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外科學博士,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
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 委員
國際食管疾病學會(ISDE) 委員
世界消融治療協會(WATA) 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音樂干預專業委員會 委員
重慶市醫學會微創外科學分會 委員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專委會 委員
重慶市抗癌協會肺癌專委會 委員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肺結節精準治療專委會 委員兼秘書
獲2023年第九屆胸外科青年醫師菁英賽腔鏡肺葉組全國總決賽二等獎
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篇,參編專家共識2部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檢驗醫學與臨床》審稿人
參考文獻:
1. Lv C, Fang W, Wu N, et al. Osimertinib as neo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nt resectable stage II-IIIB lung adenocarcinoma (NEOS): A multi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2b trial. Lung Cancer. 2023 Apr;178:151-156.
2. Blakely CM, Urisman A, Gubens MA, et al. Neoadjuvant Osimer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Stage I-IIIA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II Multicenter Study. J Clin Oncol. 2024 Sep 10;42(26):3105-3114.
3. Neoadjuvant Firmonertinib and Chemotherapy in EGFR-Mutant Stage IIIA NSCLC: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CR and DFS. 2025 ASCVTS.
4.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 2025版
5. J. Ye, J. Liu, Y. Yang, et al. A Real world study of Adjuvant furmonertinib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A-IIIA EGFR-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2025 ELCC. Abstract 162P.
6. Passaro A, Mok TSK, Attili I, et al. Adjuvant Treatments for Surgically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EGFR Mutations: A Review. JAMA Oncol. 2023 Aug 1;9(8):1124-1131.
7.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 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肺癌專家委員會. 非小細胞肺癌圍術期免疫治療的共識與爭議(2024版). 中華腫瘤雜志, 2024, 46(12): 1107-1126.
8. 劉澤璽,徐玲,葉京明. 新輔助治療對乳腺癌外科手術方式選擇的影響. 中國醫刊,2024,59(6):587-590.
編輯:Ari
審校:Ari
排版:Kenken
執行:Babel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