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高雄造勢大會上發出雷霆號召:“5月20日賴清德就職滿一年后,全面發動罷免行動!”這一震撼宣言瞬間點燃島內政治烽火,將臺灣推向“倒賴”與“護賴”的激烈博弈中心。
素材來源于網絡
罷免風暴的三大導火索
這場政治地震源于賴清德當局的三大“失政鐵證”:
1. 經濟民生崩盤:新臺幣匯率暴漲重創出口,臺積電被迫向美國“輸血”2000億建廠,卻換來32%的高額關稅。基層民眾抱怨“薪水凍漲、物價飛天”,中小企業哀鴻遍野。
2. 司法淪為工具:檢調機關以“幽靈聯署”為由,大規模搜查國民黨10余個縣市黨部,14名黨工遭羈押禁見,被輿論痛批“東廠式政治清算”。連民進黨支持者中也有50.7%認為此舉“不適當”。
3. 兩岸關系惡化:賴清德頑固推行“脫中入北”政策,導致兩岸貿易額暴跌18%,農業、觀光業首當其沖。島內工商團體警告:“再這樣下去,臺灣將變成經濟孤島。”
素材來源于網絡
罷免案的“不可能任務”?
根據臺灣地區“選罷法”,罷免案需立法機構29席提案、76席同意才能成立。目前藍白陣營僅占62席,需爭取14名民進黨“立委”倒戈,堪稱“政治奇跡”。但國民黨已啟動“百萬聯署”計劃,號召民眾5月20日后上街簽名,誓言“用選票終結獨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行動首次將“彈劾”與“罷免”雙管齊下。若彈劾案成立,大法官將組成“憲法法庭”審理,雖難度更高,卻能形成持續輿論壓力。國民黨籍民代王鴻薇直言:“這不是單純的政治斗爭,而是保衛臺灣民主底線的最后一戰。”
素材來源于網絡
民意沸騰與政治博弈
最新民調顯示,66.3%民眾認為賴清德公開支持罷免“不適當”,55.3%呼吁停止政治內耗。街頭采訪中,臺北市出租車司機張先生表示:“與其每天斗來斗去,不如多想想怎么讓年輕人買得起房。”但綠營支持者則反擊:“罷免是國民黨的選舉操弄,賴市長任內高雄發展有目共睹。”
法律專家指出,罷免案更像是“政治風向標”。2006年陳水扁罷免案、2012年馬英九罷免案均因未達門檻失敗,但均顯著影響后續選舉格局。此次行動若能凝聚反賴共識,或為2026年“九合一”選舉埋下伏筆。
素材來源于網絡
藍營的破局關鍵
面對民進黨“司法追殺”與“罷免圍剿”的雙重壓力,國民黨亟需破解三大困局:
1. 聯署動員:需在三個月內征集50萬聯署,目前僅完成12萬。基層黨工抱怨:“每次擺攤都有綠營人士干擾,甚至撕毀聯署書。”
2. 司法反制:朱立倫已委托律師團針對檢調“選擇性執法”提起訴訟,要求公布所有搜查令依據。
3. 藍白整合: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雖表態支持“罷賴”,但對具體策略持保留態度。分析人士認為,若柯文哲公開站臺,將大幅提升行動號召力。
素材來源于網絡
5月20日的鐘聲即將敲響,這場被稱為“臺灣民主保衛戰”的政治行動,究竟是藍營絕地反擊的號角,還是綠營鞏固權力的墊腳石?答案或許要等到街頭的人潮與投票箱的數字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賴清德的民調支持率已跌破40%,一場“倒賴”與“挺賴”的終極對決,正在寶島熾熱的陽光下悄然上演。(關注后續進展,請鎖定本賬號獲取第一手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