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啟動的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以核心項目布局與城區更新重構實現區域經濟密度與民生品質同步躍升,五年間書寫“上海北外灘、都市新標桿”高分答卷,印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的實踐價值。
核心引擎“編織”城市經緯
樁基隆隆中,北外灘的核心項目日益拔地而起,其中,91街坊項目創超高層建造紀錄,毗鄰的友邦大劇院成為北上海最大專業劇場與北外灘文化新地標,商辦綜合體白玉蘭廣場、雙獅匯吸引企業和個人入駐,激發區域經濟活力。
2020年以來,北外灘建成23個重大項目,涵蓋71.45萬平方米商辦樓宇、45.5萬平方米市政設施、18.75萬平方米公共服務載體,世界會客廳、北外灘來福士等標桿項目與雙獅匯等形成疊加效應。
區域以“一心兩片”戰略打造全球總部城與世界級會客廳:22公頃無車區與上海最長空中連廊構建多維度立體交互系統,定義低碳智慧出行上海范式;480米浦西新地標與超高層建筑集群,協同提籃橋、虹口港“兩片”,繪就歷史風貌與現代商務交織的城市畫卷。浦江“黃金三角”核心區,世界會客廳、雷士德工學院等功能性載體相繼投用提升區域熱度,北外灘來福士等綜合體激發經濟活力,這些項目組成超級樓宇集群,依托“一江一河”黃金區位與北外灘中央活動區形成商務地標矩陣,在800米輻射圈內構建國際國內金融要素流動超級接駁點,持續釋放虹吸效應,為世界級會客廳建設注入動能。
解鎖經濟和人居的共生密鑰
北外灘持續探索“經濟密度”與“人居環境”最優解:今年亮相的雅詩閣雙子公寓提供300余套公寓及一站式服務,住戶徒步800米可達濱江;北蘇州路商業街以“潮經濟”為核心,匯聚時尚潮牌、首店概念并搭配活動集市,打造“引流—消費—夜經濟”時尚打卡地。
北外灘交通從“主動建設”向“持續升級”轉變:北橫通道將虹橋樞紐至北外灘車程縮短至25分鐘;“無車區”規劃中,車輛地下流通、地上空中連廊聯通,各區塊圍繞中央綠地環形貫通,呼應“用最好資源服務人民”理念,以立體分層交通實現經濟動脈高效運轉與市民漫步體驗的平衡。
浦華酒店近期完成隔音窗升級工程,采用窗框系統阻隔噪音、實現靜音通風,兼顧商務客群靜謐與采光需求;施工團隊以“微創手術”理念模塊化拆裝、嚴控噪音、限定時段,規避住客休息高峰。微觀創新彰顯“繡花功夫”治理哲學:密封條毫米級公差控制、施工時段細化至小時單位,積累超大城市治理的“北外灘范式”,既解當下之憂又立長效之制,讓企業通過政府對民生細節的較真,增添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信任。
3.4公里岸線書寫“雙向奔赴”
北外灘3.4公里濱江岸線貫通工程以“生態針腳”縫合城區與自然:13.7萬平方米開放綠地、健身步道實現“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市民可觸摸百年碼頭系船柱、倚坐智能座椅,感受歷史文脈與生態綠意的碰撞。區域實現從“綠化覆蓋”到“生態賦能”跨越,每寸綠地承載復合功能,既是市民情感記憶載體,也是商務區白領“天然減壓艙”,書寫中心城區“人與自然雙向奔赴”的鮮活范本。
五年的開發實踐中,北外灘以“左手算經濟賬、右手寫民生簿”統籌思維破題:23個重大項目如精密齒輪運轉,71萬㎡商辦樓宇筑基、文化地標筑磁場、宜居設施織就15分鐘生活圈,用“毫米級精度”詮釋CBD進化方向——讓建筑與城市對話、鋼筋水泥承載人文溫度,彰顯“全球吸引力”。北外灘將城市空間轉化為“復合接口”,既承載經濟密度又托住市民“綠色呼吸”。
如今塔吊與繁榮景象交織,地標載體漸次落成,這里不僅是虹口轉型核心,更成為展現上海國際競爭力的窗口。面向未來,北外灘延續百年航運開放基因、孕育智慧城市創新基因,逐步成長為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板區。
記者:徐維晨
圖片:楊伯榮
編輯:徐維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