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5,000字 | 閱讀約30分鐘
(在TED,對話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片段精選)
2025 年 5 月 15· TED 主舞臺,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登臺,
用12分鐘傳遞一個關鍵信息:
“AI 的真正紅利,只剩 3 年。”
1800 名創業者、VC、政策制定者集體沉默。
這不是硅谷敘事,而是戰略坐標。他拋出三條核心線索:
算力拐點已至:2028 年前,AI 使用成本預計再降 10 倍;
需求黑洞打開:全球預計 3 億勞動力缺口等待智能填補;
監管時鐘壓縮:歐盟立法窗口同步收緊到 36 個月內。
換句話說:AI 機會不是被高估,而是被“寬估”——真正爆發窗口,比你想的更短、更猛、更具結構遷移性。
本文將從施密特 TED 對話中,沿著 3 大戰場與 3 張作戰圖,提供一套可立即部署的行動參考:
戰場一|算力下沉:芯片、能源、數據中心的地緣布局機會;
戰場二|AI × 人口缺口:醫療、制造、教育的替補名單;
戰場三|合規競速:如何把自己提前寫進“監管白名單”。
如果 2022–2024 是“模型狂飆期”,那么 2025–2027 將是“紅利搶位期”。
這不是旁觀時代,而是一次全面轉型的關鍵窗口。
倒計時,從現在開始。
? AI 的真正限制,不是算法,而是國家系統
“美國需要再增加 90 千兆瓦的電力,相當于 90 座核電站。” “而我們現在建了幾座?零座。”
和OpenAI Sam Altman一樣,施密特在 TED 上,開場沒講模型,而是講電力。
他提到,現在的大模型正在進入“規劃階段”——也就是模型不再只是生成文本,而是能根據目標前后嘗試、反復規劃,完成任務。
但這背后有個代價:
“僅僅為了做這種規劃,計算需求至少增加了 100 倍,也可能是 1000 倍。而每個數據中心的能耗,相當于幾個城市。”
也就是說:模型越聰明,越需要大算力;算力不是云上的東西,它壓在電網上;如果沒有國家級能源供給,AI 就無法進化。
過去大家以為,AI 的瓶頸是算法、參數、推理能力;
現在施密特告訴你:
“我們沒法再訓練下一個 AI,不是因為技術跟不上,而是我們國家的電不夠用了。”
他舉了個現實中的對照案例:
“沙特正在建 5 到 10 千兆瓦的數據中心;印度也考慮上一個 10 千兆瓦的。”
這意味著,一場“誰能先供得起 AI 的電”的新型競爭,已經在全球展開。
換句話說,AI 的進程,不再是硅谷說了算,而是能源結構決定技術上限,國家系統決定智能邊界。
如果說上一輪互聯網是“算力+連接”,這一次,AI 靠的則是“算力+供電”:
算法進步固然重要,但算力極限的決定因素,不在 GPU,而在電網。
? 紅利不在模型,而在“系統重構者”手里
“你給它一個任務,它開始前進、后退、前進、后退,規劃、調整、再嘗試。 這是 AlphaGo 啟發的強化學習,現在正被用于構建 AI 代理工具。”
從語言到任務,AI 正在“接管流程”
這不是 ChatGPT 打字的版本,而是新的 AI 運作形態:
不是生成內容,而是完成任務;不是等你提問,而是先理解目標,再自動部署。
施密特提到:“我買了一家火箭公司,不是為了飛,而是為了觀察 AI 怎么在 15 分鐘里寫出一篇論文。”
他說得輕描淡寫,但背后暴露的是一場結構變化:
AI 正在從“對話工具”變成“流程系統”——你說一個意圖,它連接模型、調用 API、完成推理、寫成報告。
它們之間用語言交流,通常是英語。你本質上擁有的是:一個做這個的代理,一個做那個的代理,它們連接起來,像流程工廠一樣自動運作。
這是一種“AI 接管”的新形態。
它不是幫你提效,而是主動調度。它不是被使用,而是自己完成組合、推理與反饋。
施密特沒有用“人工智能”這個詞,而是直接說:“這些代理工具,將運行整個業務流程。”
企業下一輪紅利,屬于“敢交出流程的人”
很多人還停留在“AI 能不能替代那些人”的爭論里。
但施密特描述的未來,是你不需要再去自己做,而是整個工作流本身被 AI 重構:
你輸入一句目標;
它判斷需要哪些工具;
通過中間代理,調用知識、搜索、文獻、接口;
再生成結果,反饋給你,甚至直接執行下一步。
這已經不是寫一段文字,而是重構一個工作流。
“語言 → 序列 → 決策 → 執行。” “AI 正在成為從語言到策略的完整鏈條。”
在這種結構下,真正的紅利不再屬于:
誰掌握最好的模型;
誰會寫最精妙的提示詞;
或者誰用得最熟練。
而是屬于:
誰能先把任務交出去;
誰敢把接口打開;
誰讓系統自己運轉起來。
施密特沒有直接說“組織要變”,但他說:
“最終形態,是 AI 運行整個企業流程。”
它不是在你電腦上跑,而是在你企業的核心運行里。
這意味著,未來企業真正的競爭力,不是人力多,而是系統輕;不是分工細,而是響應快。
紅利窗口期,不是技術紅利,而是結構重寫紅利。
而只有敢于讓 AI 成為“流程的起點和終點”的人,才拿得住這輪機會。
? 不是快與慢,而是“斜率差決定生死”
下面這段對話是施密特全場最尖銳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壞人,你比我領先六個月,我將永遠追不上你。你已經擁有可以重寫世界的工具,甚至摧毀我的工具。我要做什么?炸掉你的數據中心。”
他不是在討論哪個國家模型更大、誰的算法更好,而是提出一個問題:
在一場 AI 驅動的技術競速中,“領先 6 個月”到底意味著什么?
AI 的進展,不是線性,而是指數
施密特說:
“這些系統不是增長 10%,而是增長 10 倍、100 倍。” “如果一個團隊有 1000 名程序員,他們可以創造出 100 萬個 AI 工程師。”
他用的詞不是“領先一點”,而是“獲得壓倒性優勢”:
這些 AI 工程師不需要薪水;
不會辭職,不會生病;
每天工作 24 小時,持續迭代優化自己;
每優化一次,整個系統的效率就整體上升。
而如果你落后,就會被“指數級差距”拉開:
“你比我早半年部署這些系統,你的斜率就永遠比我快。”
技術的“斜率”,決定整個系統是否還能翻盤
所謂“斜率”,不是抽象數學,而是非常現實的系統路徑:
比如一家企業部署了 AI 自動研發、AI 客戶服務、AI 銷售預測;
而另一家還在試圖給團隊培訓提示詞技巧;
差距不是技能,而是 “工作方式是否已經跟上變革”。
施密特的意思很明確:
在指數時代,誰先起跑、誰先完成系統接管,就等于鎖定了下一輪財富分配。
我試圖滲透你的公司系統,沒成功;我試圖篡改你的大模型,沒成功;那我還有什么選擇?我只能炸掉你的數據中心。
這段聽起來像電影臺詞,但施密特強調的是:當斜率差無法彌補,博弈方式就會走向極端。
他不是在談軍事威脅,而是在警告一個更深層的戰略格局:
如果你晚 6 個月,不僅追不上,甚至不知道該追什么了。
企業、國家、個體:都逃不過“斜率定律”
這條規律不只適用于國家。
它同樣適用于企業與個人:
企業提前一年部署 AI 自動化財務系統 → 成本下降 30%,每月多出資金滾動;
同行業對手還在采購 Excel 插件 → 被邊緣化;
個人開始用 AI 做數據調研、文案撰寫、產品原型 → 產出效率提升 3 倍;
同事還在等“GPT-5/DeepSeek R2 出來再說”。
施密特的 TED 對話,本質是提醒:
技術時代真正的臨界點,不是你有沒有用AI,而是你能不能跑在'世界重塑'的斜率上。
? 紅利窗口期的 3 個確定性方向
你們很多人以為紅利已經過去,其實不是。我們現在處在窗口期的開端。
AI 即將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內,重構我們最重要的三個系統:醫療、教育和企業運行。”
醫療:AI 正在重寫“藥物研發”的底層邏輯
我認識一個非營利組織,正在嘗試在未來兩年內識別所有可藥物靶點。 一旦成功,全球制藥行業將進入新階段。”
施密特沒有講藥品定價、AI醫生或醫院自動化,他關注的是藥物背后的底層數據結構。
所謂“藥物靶點”,簡單來說,是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目標。如果你能精準識別,就能更快設計新藥。
他指出:AI 不再是輔助分析,而是成為新一代藥物科學的生產引擎。
過去,藥廠靠試驗靠經驗,現在,AI 可以在數小時內篩出成千上萬的化合物組合,并自動建模、預測副作用、優化路徑。
我們正在用 AI 寫論文、做推理、制定實驗計劃,這些在過去需要一整支團隊。現在,它 15 分鐘就能完成。
這不是未來,而是正在落地。
教育:每個人將擁有“用自己語言”交流的 AI 導師
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地球上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母語導師? 用他們理解的方式,持續學習。
施密特沒有談大模型能否寫課件,而是直接描繪了一個愿景:AI 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平臺。
他強調,不是自動答題,不是在線課程,而是:
AI 用你的語言;
了解你的知識結構;
生成你理解得最快的學習路徑;
并根據反饋即時調整教學內容。
這不只是教育效率提升,而是打破教育壁壘:每個孩子,不再因為語言、資源、時間而被限制成長。
業務流程:AI不再是'被動工具',而是'主動代理'"
你可以直接把模型接入數據庫,不需要中間件,不需要開發連接器。 它能理解你的目標,生成執行序列。
在施密特看來,企業系統即將發生兩件事:
技術接口的“語言化”:你告訴 AI 你要查什么,它自動轉譯為系統指令;
工作流的“主動化”:AI 不再等人調用,而是主動調度、聯動、響應。
他說得很直白:“整個行業可能會因此消失。” 因為傳統 IT 中的“集成層、中臺層、開發層”——會被自然語言驅動的 AI 取代。
這將導致企業組織邏輯發生變化:
系統越少人維護,越高效;
決策速度提升,層級減少;
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人效,而是“系統決策速度”。
這三件事,不是未來幻想,而是施密特認為“紅利窗口期”三年內即將確定落地的方向。
這不是長期規劃,是正在發生的現實。而我們每個人,能否看懂、跟上這輪生產力革命,將決定你能不能活在紅利里。
? AI 將是重構全球秩序的“再分配工具”
這不是短期競爭,而是一次系統再分配。上一次工業革命最大的贏家,不是發明者,而是率先應用者。
技術的贏家,不是創造者,而是應用者
施密特用了一個歷史類比:
“上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發明了技術,但最終美國贏了。” “因為美國敢于大規模應用,而不是猶豫。”
這段話不是在談情懷,而是強調一個認知:
AI 的本質不是創造了什么,而是誰先敢用它。
這背后包含兩個含義:
技術擴散的速度,遠快于以往任何時代;
只有提前“結構換軌”的國家和組織,才能鎖定下一輪分配權。
中國 DeepSeek 很聰明,它把算法做得更高效。 一旦這些開源技術釋放出來,全球很快就會采納。
施密特坦白承認,中國在開源模型的效率優化上做得很快,而且是開放發布、可被全球直接復用的。
他的擔憂不是技術被掌握,而是:我們是封閉模型,他們是開放模型。如果沒有新的變化,中國很可能成為開源 AI 的全球領導者。
技術擴散=再分配:控制權、規則權、敘事權
施密特說得很清楚:
“開源的擴散速度,在網絡層面和生物層面,都是危險的。”
為什么危險?因為一旦失去主導權,別人掌握規則,就等于掌握再分配權。
你沒定義技術,就要跟隨別人的節奏;
你沒定義標準,就只能適配別人的產品;
你沒定義敘事,就失去了社會對技術的信任組織力。
而這不是“幾十年后”的問題,而是施密特口中的:“大約五年。我們還有一點時間。”
這是一個不確定但緊迫的窗口期。
問題不是'AI會不會威脅人類',而是:它已經開始改變誰能成功、誰會失敗,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這種轉變
從國家到組織,每一層都面臨再分配
這條“技術=再分配”的邏輯,不只是國家問題。
它適用于:
國家之間的產業主導權
公司之間的系統主導權
人和人之間的能力主導權
每一層,只要有 AI 進入,就會發生一次結構重寫。
而真正被重寫的,不是某個崗位或工具,而是:
誰擁有主導權,誰能寫規則,誰能調度資源。
施密特說:AI 是一個新基礎設施,它會變成每個行業的組成部分。這不是哪家大廠贏了,而是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在變。
? 馬拉松視角:真正的組織競爭,才剛開始
施密特說:我做過一件很蠢的事,就是參加一場 100 英里的自行車比賽。它教會我:你以為能沖刺,但最后贏的從來是那個能控制節奏的人。
所以,他把 AI 變革比作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
他說:“我們在谷歌,一年能完成太多事,但因為太快,反而忘了走了多遠。”
他的提醒很明確:
在這個節奏里,最危險的不是落后,而是誤判周期。
這不是競品戰,是系統代際更新
很多企業還在做“AI+”嘗試:模型接入、功能升級、人員培訓。
但施密特提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視角:
你每天醒來,要知道這是系統性的曲線,不是局部性的爆點。 你不是在‘試用’ AI,而是在和它一起改寫基礎設施。
這意味著,組織不能只看技術要不要用,而是要問:
我的系統是否嘗試允許 AI 接管?
我的流程是否能打算重構為“AI先動”?
我的組織文化是否能接受“任務從語言開始”?
這才是馬拉松要跑的主線。
不用 AI 的組織,會在三年后失去相關性
每個人,不管你是醫生、藝術家、商人還是老師,你都應該用這項技術。 如果你不采用,你將不再具有相關性。”
這是施密特給出最直接的判斷。
他說得很冷靜:
“AI 不是風口,不是趨勢,而是一個‘你參與不參與’都在推進的新工業革命。”
不是你選擇用了多少,而是你在整個革命中是否還“有意義”。
那些能活下來的組織,有一個共同點:自我進化力
施密特沒講管理模型,也沒講組織架構調整方案。
他講的是一個關鍵詞:“Adaptation(適應性)”。
每天你都得繼續前進,因為變化不會等你。
這個時代里,組織需要的不只是創新,而是:
能被 AI 嵌入的流程;
能隨數據變化自調的決策機制;
能容納試錯與迭代的節奏觀。
說得直接一點:真正的競爭,不是你能不能用 AI,而是你的組織能不能“跟 AI 一起成長”。
當很多人還在問 “我該不該學 AI” 的時候,施密特的回答是:
你不需要成為AI專家,你需要學會如何與它合作共贏。
這場馬拉松,剛開始。
結語|AI是一次全面重構,窗口期不是開始,而是分配
TED 2025 的這場對話,沒有關于模型參數的細節,也沒有行業預測。
施密特只講了三件事:
第一,AI沒有被高估,是我們低估了它的影響范圍;
第二,紅利不會平均流出,而是集中落在敢于重構流程與結構的人手里;
第三,這一切不會緩慢發生,三年內的變化將決定分配結果。
他沒有說“機會來了”,他說的是:
如果你還在等它變得更成熟再使用,那你永遠會落后于別人。
AI 不是工具,不是助手,也不是個體和組織加速器。
它是一次系統級技術變遷,而我們所有人都處在它的窗口期之內。
這不是你可以選擇加入或旁觀的變化,而是一場正在重新劃分贏家和輸家的游戲。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內容整理自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在TED演講。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4YRO7G0wE&t=1012s&ab_channel=TED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