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經濟網澳門報道,據本網戰略合作媒體澳門紅刊雜志社消息,2025年11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這一歷史性突破不僅是體育盛事,更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作為賽事核心籌備力量,澳門賽區肩負著乒乓球、籃球、排球等5個競體項目及2個殘特奧會項目的承辦任務。日前,《紅刊》創辦人黃光宇與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展開深度對話,圍繞賽事籌備、澳門特色、挑戰應對等核心議題展開交流,揭示這場“家門口的全運會”背后的戰略布局與民生溫度。
一、籌備進展:從“紙上藍圖”到“實戰檢驗”
黃光宇:潘主任,作為澳門首次承辦全國性綜合運動會的核心負責人,您能否介紹當前籌備工作的整體進展?
潘永權:截至2025年5月,澳門賽區籌備工作已進入“實戰檢驗”階段。賽事場館方面,90%以上利用現有設施改造升級,如塔石體育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等均完成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新增太陽能光伏板、節能照明系統等設施,實現碳排放降低30%。競賽組織方面,5月10-11日成功舉辦5人籃球(男子18歲以下組)測試賽,吸引珠海、中山、江門及澳門四支隊伍參賽,1500名觀眾到場觀賽,測試范圍覆蓋競賽流程、志愿者服務、醫療應急等13個環節,整體運行順暢。后續將在5-6月陸續開展排球、乒乓球、3人籃球、空手道等項目測試,全面優化賽事細節。
黃光宇:志愿者是賽事服務的關鍵力量,澳門在志愿者招募與培訓方面有何舉措?
潘永權:截至目前,已有超9000人報名參與志愿服務,覆蓋賽事運行、語言服務、文化導覽等20余個崗位。我們與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賽事管理”“應急救護”等專項培訓,并模擬賽事全流程進行實戰演練。測試賽期間,300余名志愿者參與服務,展現了高效協作能力。
二、澳門特色:“體育+文旅”激活城市魅力
黃光宇:澳門以“世界旅游休閑中心”聞名,如何將這一優勢融入全運會籌備?
潘永權:澳門賽區將打造“體育+文旅”融合模式,重點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賽事IP與城市地標結合,如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將跨越港珠澳大橋,串聯澳門塔、大三巴等標志性景點,形成“一橋連三地、一路覽風情”的獨特賽道;二是文化體驗嵌入賽事服務,在觀眾接待、運動員駐地設置澳門歷史文化展、非遺手作體驗區,讓參與者深度感受“蓮花寶地”的多元魅力;三是聯動旅游資源推出觀賽套餐,整合酒店、餐飲、景點門票,為游客提供“賽事+度假”一站式服務,預計帶動旅游消費增長15%以上。
黃光宇:殘特奧會項目在澳門舉辦,如何體現對特殊群體的關懷?
潘永權:澳門賽區將殘特奧會羽毛球項目場館——澳門綜藝館改造為無障礙設施全覆蓋空間,配備盲文導覽系統、輪椅專用通道等,并與澳門明愛等機構合作,培訓專業志愿者提供手語翻譯、輔助出行等服務。此外,我們計劃邀請殘奧冠軍與本地青少年開展“融合運動體驗”活動,推動社會對殘障群體的理解與支持。
三、挑戰應對:從“跨境協調”到“智慧辦賽”
黃光宇:粵港澳三地協同辦賽涉及跨境協調、規則銜接等復雜問題,澳門如何破局?
潘永權:我們建立了“三地四方”協調機制(粵、港、澳政府及國家體育總局),每周召開視頻會議解決場館調度、人員通關、醫療救援等問題。例如,針對運動員跨境參賽,我們與海關、邊檢部門協商開通“全運綠色通道”,實現證件快速核驗、行李免檢通行。在競賽規則方面,與香港、廣東統一技術標準,如籃球項目采用國際籃聯最新規則,確保賽事公平性。
黃光宇:科技賦能是現代賽事的重要趨勢,澳門在智慧辦賽方面有哪些創新?
潘永權:我們重點推進“三大智慧工程”:一是場館數字化,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等場地部署5G+8K直播系統、AI觀眾行為分析系統,實時優化觀賽體驗;二是服務智能化,開發“全運澳門”APP,集成賽事查詢、交通導航、語言翻譯等功能,支持中、英、葡多語種切換;三是管理精準化,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賽事門票防偽、志愿者工時記錄,確保數據透明可追溯。
四、未來展望:以體育為橋,共筑灣區夢想
黃光宇:全運會對澳門體育事業及大灣區發展將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潘永權:對澳門而言,這是推動體育專業化、產業化的重要契機。我們計劃依托賽事場館建立“澳門體育訓練基地”,引入內地教練資源,重點培育籃球、乒乓球等優勢項目,目標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實現獎牌突破。對大灣區而言,全運會將加速體育資源共享,如粵港澳三地運動員可通過“聯合培養”機制共享訓練設施、參賽資格,預計未來3年將有超200名澳門運動員參與內地集訓。
黃光宇:您對媒體參與賽事傳播有何期待?
潘永權:希望媒體深度挖掘賽事背后的“澳門故事”,例如我們將邀請本地音樂人創作全運主題曲,融入土生葡語音樂元素;聯合《紅刊》推出“澳門體育人物”專欄,講述運動員從素人到職業選手的成長歷程。同時,期待通過媒體力量,將澳門“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理念傳遞給全球觀眾。
從塔石體育館的測試賽到港珠澳大橋的賽道規劃,從9000名志愿者的熱情服務到“體育+文旅”的創新實踐,澳門正以全運會為契機,書寫灣區體育融合發展的新篇章。正如潘永權主任所言:“這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一國兩制’實踐成果的機遇。”《紅刊》將持續關注賽事進展,以深度報道助力這場“家門口的全運會”成為連接灣區、對話世界的橋梁。
撰文:余海霞
大灣區經濟網澳門頻道編輯:王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