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2025年5月,新能源車行業接連陷入兩場“參數風暴”。小米SU7 Ultra因碳纖維前艙蓋的導流功能爭議被質疑“虛假宣傳”,而阿維塔12則因第三方實測風阻系數與官方數據相差33%(0.21Cd vs 0.28Cd)卷入輿論漩渦,甚至引發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圍觀。車企連夜修改宣傳話術、千萬級索賠訴訟、風洞實驗室天價測試成本等話題接連引爆,將“風阻系數”這一原本晦澀的工程指標推至公眾視野中心。
這場爭議背后,是新能源車行業對技術參數的狂熱追逐。風阻系數從提升續航的工具,異化為品牌“科技實力”的圖騰,甚至催生出“小數點后三位的軍備競賽”。那么,風阻系數究竟承載了多少真實價值?它又如何從技術指標演變為營銷信仰?
被異化的風阻戰爭
事實上,風阻系數的故事始于航空領域。1897年英國工程師溫厄姆設計的風洞為飛機研發而生,直到1930年代奔馳首次將風洞用于汽車測試,空氣動力學才進入汽車工程視野。而真正推動其成為核心指標的,是1970年代石油危機帶來的能效焦慮。1980年SAE J1263標準的發布,確立了道路滑行法測量風阻的規范,標志著汽車空氣動力學正式成為一門精密學科。
但對燃油車而言,風阻始終是“次要矛盾”。一臺2.0T發動機在120km/h巡航時僅需20—30kW功率,即便風阻系數增加0.02Cd,額外功耗僅數kW,被變速箱的功率調節能力輕松消化。直到電動車崛起,風阻的權重被徹底重構。電驅系統高速工況效率下降快,且缺乏變速箱調節,風阻能耗呈二次方增長。數據顯示,120km/h時速下,風阻系數每降低0.01Cd,續航可提升10—16km。當主流電動車續航集中在600km區間,這種提升直接關乎用戶“能否抵達下一個充電樁”的心理安全感。
產品端,特斯拉的示范效應點燃了行業熱情。Model S Plaid以0.208Cd刷新量產車記錄后,車企紛紛將風阻系數與“科技實力”綁定。奔馳EQS(0.20Cd)、智己L7(0.21Cd)、小米SU7(0.195Cd)等數據不斷突破極限,甚至催生出“每降低0.01Cd需投入2000萬元研發成本”的行業傳說。
然而,這場技術躍進逐漸偏離理性軌,車企開始利用測試標準真空地帶。國內尚無強制國標,主流參考的ISO 12021允許±0.02Cd誤差,但車企常選擇160km/h風速測試(風阻更低)而非行業默認的120km/h,且未在宣傳中注明工況條件。更隱蔽的是“實驗室特調車”現象,空懸降至最低姿態、加裝臨時封閉件,甚至使用油泥模型替代實車測試。理想汽車高管直言:“非量產狀態下都是作弊”。
“這些現象對行業的影響是負面的。”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它會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認為車輛的實際風阻性能和宣傳的一致,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另一方面,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會破壞行業的公平競爭環境,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車企都把精力放在如何鉆測試標準的空子上,而不是真正投入研發提升產品的空氣動力學性能,那么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就會受到阻礙。
風阻系數并非衡量汽車優劣的唯一標準
當各家車企發布會將風阻數據做成炫目動畫時,一個危險的認知偏差也正在形成,風阻系數正從工程參數異化為技術圖騰。這場始于新能源賽道的參數競賽,本質上是汽車工業對續航焦慮的應激反應,卻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偏離了用戶價值的本質軌道。
當車企為追求0.001Cd的微小差異,將車輛座艙壓縮至“僅容兒童乘坐”時,工程理性已讓位于數字崇拜。隱藏式門把手、全封閉格柵、極簡座艙等設計本為提高能效,卻在參數競賽中異化為反人性符號。測算數據限時,風阻能耗與車速呈立方關系,因此節能效果主要體現于高速場景(≥80km/h)。時速100km/h時,隱藏式門把手對續航提升幅度約1—1.5%,典型表現為百公里省電0.12—0.2度,對應續航增加6公里。而當車速低于40km/h時,隱藏式門把手的節能效果趨近于零。
這也催生出兩種異化現象,一方面,車企將極端工況下的理論值包裝成普適優勢;另一方面,用戶發現宣傳續航與實際表現存在巨大落差,最終導致信任危機。當某品牌車主在-10℃環境中實測續航達成率僅52%時,風阻系數再低也難掩電池熱管理系統的缺陷。
更值得警惕的是,風阻崇拜正在扭曲設計創新的方向。據J.D.Power調研,2023年中國市場新上市電動車中,采用溜背造型的占比達68%,而用戶實際購買時更傾向傳統三廂造型的比例卻達57%。這種供需錯配的本質,是工程師思維對用戶需求的暴力置換。
當寶馬i7選擇在保持傳統豪華車比例的前提下達成0.24Cd風阻時,當極氪001用獵裝車造型實現0.23Cd時,這些案例證明工程智慧完全可以在美學、功能與效率間找到平衡點。畢竟,受歡迎的車型,從來不是風阻紀錄保持者,但它們用巧妙的空間布局和人性化設計改寫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軌跡。
在參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們或許需要重溫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當年去問人們想要什么,他們只會說要一匹更快的馬。”用戶需要的從來不是某個冰冷的技術參數,而是一臺能從容融入生活的移動空間。當車企開始用風阻系數解釋為什么后排座椅不能放倒、為什么取消手套箱、為什么雨刮器設計反人類時,這場技術進化已然走向歧途。
在王坤看來,汽車工業真正的革新,應該發生在用戶體驗的褶皺處。在-30℃極寒中依然靈敏的門把手,在暴雨滂沱時清晰的后視視野,在長途駕駛時舒適的坐姿支撐。這些無法被量化的細節,才是構筑產品力的真正基石。風阻系數應該回歸其本質,一個需要被考慮、但絕不值得被崇拜的工程參數。唯有如此,汽車才能掙脫數字枷鎖,重新成為承載人類自由移動夢想的完美容器。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