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軍一架F-22戰機在嘉手納基地跑道上被臺風掀翻,維修費高達2億美元。十年后,美國智庫推演發現——中國東風導彈掀起的“鋼鐵臺風”,能讓更多戰機連起飛的機會都失去。
這并非科幻場景,而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反復驗證的結論:2000枚東風導彈的飽和打擊,足以讓美日戰機淪為“停機坪上的活靶子”。
東風家族的殺手锏,在于編織了一張覆蓋“點-線-面”的立體打擊網。東風-21D和東風-26這對“航母殺手”,射程分別達到2000公里和6000公里,末端制導精度堪比狙擊步槍。它們專攻移動目標,10米級誤差足以擊穿航母甲板,讓艦載機變成“鐵棺材”。
而東風-17則像武俠小說里的“暴雨梨花針”。10馬赫的飛行速度,相當于每秒3.4公里,從北京到上海只需7分鐘。更可怕的是它的乘波體設計,能在臨近空間“打水漂”式變軌,美國“薩德”系統捕捉其軌跡的成功率不足5%。
當這些導彈組成2000枚的打擊集群時,就像同時發射2000把精確制導的飛刀,刀刀扎向跑道、機庫、油料庫等要害。
美軍曾測算,摧毀一個空軍基地需要170枚東風-15和60枚東風-16。而中國火箭軍的“導彈暴雨”策略,則是用三倍于需求的彈藥量實施覆蓋——第一波打擊跑道,第二波清理維修設備,第三波封鎖備用跑道,形成“毀傷-壓制-癱瘓”三重奏。
以駐日美軍核心基地嘉手納為例,其3.7公里主跑道只需命中3處關鍵節點即可癱瘓。東風-16攜帶的集束彈頭,一次投射就能制造上百個彈坑。更絕的是配備延時引信的鉆地彈,能穿透5米混凝土層在機庫內部爆炸,讓價值4.8億美元的F-35還未啟動就化作廢鐵。
面對這種降維打擊,美軍嘗試過各種破解之道。將戰機分散到民用機場?日本85%的民用機場跑道長度不足,無法起降重型戰機。建造抗炸機堡?每個機堡造價超過3000萬美元,且東風-26配備的溫壓彈能瞬間抽空密閉空間氧氣,讓飛行員窒息而亡。
防空系統更是形同虛設?!皭蹏?3”對東風-17的攔截概率不足20%,即便采用“兩彈攔一彈”的奢侈戰術,面對2000枚齊射也需消耗4000枚攔截彈——而美軍在亞太的庫存不足500枚。就像用蒼蠅拍抵擋冰雹,還沒打完第一波,第二波打擊已然降臨。
這場較量背后,是兩國工業實力的殘酷比拼。中國每年鋼鐵產量超10億噸,導彈產能可達每月300枚;美國重啟中程導彈生產線后,月產勉強達到30枚。
更致命的是產業鏈差距——中國能自主生產CL-20炸藥、氮化鎵雷達組件等關鍵材料,而美國67%的稀土依賴進口。當東風導彈如流水線上的智能手機般量產時,美軍的防御如同用金碗接隕石,昂貴卻無力。
這種壓倒性優勢并非為挑起戰端,恰是為守護和平。正如孫子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東風導彈的威懾讓美軍航母退至第二島鏈外,守護我們海域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