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白山劃界背后:真的是“朝鮮趁火打劫”嗎?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我國當初為什么要把部分長白山區域劃給朝鮮呢?
有人甚至直言是“朝鮮趁火打劫”,這事兒真有這么簡單?
咱們一起來捋一捋。 先看歷史地圖,1906年清政府繪制的地圖上,中朝邊界是鴨綠江和圖們江,長白山完全在江北,妥妥屬于我國領土。
以前鴨綠江、圖們江都是內河,1909年清政府和日本簽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 ,圖們江才正式成為界河。
從清朝的地圖可以看到長白山嶺引出兩條河流,一條是圖們江,一條是鴨綠江。所謂的小圖們江就是圖們江的上游,地圖里小圖們江也是屬于中國的。其實以前鴨綠江、圖們江都是內河,比方 1909 年的時候清政府和日本就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才第一次正式聲明圖們江為中國和大韓帝國的界河。再把長白山的分界放大,很明顯能看出來那個彎就是專門拐到長白山的。
但現在的中朝邊界,東段有個明顯的彎折深入長白山。如今長白山3/4的山脈、45.5%的天池面積歸中國,剩下的歸朝鮮。
那為啥會這樣劃分呢?
有人說這是朝鮮趁火打劫,還提到1962年是新中國國際壓力最大的時候。
當時剛打完朝鮮戰爭,美國和西方對我國全方位封鎖;
蘇聯也不省心,1958年就想在我國組建聯合艦隊,妄圖掌控指揮權,還插手臺灣問題,后來甚至引發邊境沖突;
印度也不安分,自獨立后不斷在邊境搞事,1962年爆發對印自衛反擊戰;
南邊越南戰爭正打得火熱,越南還跟著蘇聯,后來又演變成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這樣的艱難處境下,有人覺得我國是被迫讓步劃出長白山部分區域。
但這種“朝鮮趁火打劫”的說法太片面了。
中朝劃界其實是經過多輪友好協商的,有歷史、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復雜因素。
從歷史角度看,長白山在中朝兩國文化里都意義非凡,朝鮮民族對長白山也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歷史淵源。
而且你發現沒有,以上無論是美國、蘇聯還是印度,我們都打過了一遍。美國西方是抗美援朝,對印度是 1962 年的自衛反擊戰,對蘇聯是 1969 年的珍寶島反擊戰。
其實除了珍寶島,當年還有很多軍事沖突,對越南則是 1979 年的反擊戰。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退步讓出了長白山的 1/4 和天池的 54.5% 的面積。
在外交方面,當時中朝是親密的社會主義盟友,中國一直秉持著平等互利、友好協商的原則處理邊界問題,這一劃分也是鞏固中朝友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舉措。
但是,把長白山劃界簡單歸結為“朝鮮趁火打劫”,一點都不為過。
只不過國際關系錯綜復雜,邊界劃分往往是綜合考量的結果,絕不能簡單粗暴地下定論。
推薦《紅墻大事》
一本超級精彩的書 ——《紅墻大事》。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帶我們走進那些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它猶如一扇時光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風云背后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被書中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