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中東三國,一直彰顯自己在“簽大單”。
在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美國與三國均簽署了超過千億美元的商業協議,涉及防務、航空、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領域。與此同時,特朗普還收獲了上述三國巨額的投資承諾。
特朗普此次中東行的主要訴求是加強美國與海灣三國間的經貿合作,試圖吸引三國擴大對美投資。他一直高調宣稱達成多項“大生意”,試圖借此緩解國內面臨的執政壓力,同時也希望為其中東政策擺脫當前困境。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海灣三國均承諾了大規模的對美投資和經濟合作,是對特朗普首訪的積極回應,也是主動迎合特朗普的主要訴求,投其所好,滿足其虛榮心和政績需要,反映出海灣國家領導人對特朗普個人性格與訴求的精準把握。
中東“生意經”
自1月就任以來,特朗普政府一直試圖在中東地區為美國“拉投資”,海灣國家被特朗普政府視為“創收”的重要來源。
今年1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與特朗普通話時表示,沙特計劃在今后4年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然而特朗普似乎并不滿意,并要求“湊整”,希望沙特的投資額擴大到1萬億美元。
此次特朗普到訪后,美國和沙特共同簽署兩國政府戰略經濟伙伴關系文件,雖然沙特的投資承諾并未“湊整”仍為6000億美元,但簽署了價值近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
在出訪的第二站,據新華社轉引美國白宮14日發表聲明說,美國與卡塔爾當天簽署總價值超過2435億美元的多項協議,包括卡塔爾從美國購買波音客機和武裝無人機等項目。
聲明說,卡塔爾航空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和美國通用電氣-航空航天公司簽署價值960億美元的合同,購買多達210架波音787“夢想客機”和波音777X客機。
在出訪最后一站的阿聯酋,美國與阿聯酋達成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其中包括阿聯酋購買波音飛機,擴建油氣項目,以及兩國共建數據中心。
鄒志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通過大規模投資與軍售協議獲得安全保障的同時,進一步密切雙方關系,也可以在國際上獲得美國更大支持,有助于減少美國壓力與阻力,推進自己偏好的地區議程,以及更好地保持自身外交自主性。
能否落實
自從沙特做出了6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后,特朗普這一路上收獲的訂單數字就水漲船高,比如卡塔爾表示未來將與美國產生至少1.2萬億美元的“經濟交流”,而阿聯酋更是宣布了未來十年1.4萬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特朗普的中東之行儼然變成了一場數字游戲,即便從最“內斂”的沙特來分析,6000億美元的投資也有相當的水分。美國媒體在分析白宮給出的6000億美元清單后,只算出了2830億美元,不到特朗普宣稱金額的一半,并且其中有好幾項是特朗普就任前就敲定的,有些甚至是美企向沙特投資。
鄒志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協議的落實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將持續四年甚至十年,能落實多少取決于后續的形勢發展,也可能會不了了之,成為“爛尾工程”。
以往的經驗證實了上述說法。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白宮記者塔瑪拉·基思說,特朗普2017年訪問沙特時宣布達成的3500億美元協議就“有水分”。一些官方和商業信息顯示,相關協議迄今也沒有兌現。
同時,經濟學家從數據上分析也對沙特的巨額貿易和投資承諾持懷疑的態度。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在2017至2020年期間,美國對沙特的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僅為920億美元。
雖然沙特持有大量美國國債和股票等長期證券,但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沙特在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存量為95億美元。所以6000億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許愿”,而非“許諾”。
即便數字夸大其詞,但這也是特朗普政府所需要的。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智庫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賴恩·卡圖利斯撰文說,特朗普政府執政百日的民意支持率跌至過去80年來歷任總統同期最低。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政府想要利用此行將民眾對美國經濟問題的注意力轉移到與海灣三國達成的商業交易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