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在中美宣布取消91%加征關稅不到24小時,特朗普刻意使用"統一與和平"的模糊表述,既是對中國底線的戰略試探,也暴露了其將臺灣問題工具化的意圖。外界普遍解讀為特朗普暗示臺島可以交易。這種"虛空造牌"戰術延續了其2016年以來的對臺策略,即通過制造不確定性換取談判籌碼。
賴清德當局連夜召開記者會的慌亂反應,與臺軍緊急叫停"海馬斯"試射的狼狽形成諷刺對照。前官員蘇起的內部評估顯示,臺當局已清醒認識到"美國軍事介入可能性歸零"的現實,但政治表演仍不得不延續。
美國務院官網在事件前刪除涉臺關鍵表述的操作,與特朗普發言形成互文,反映美國對"臺灣牌"價值縮水的深度焦慮——隨著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成型,臺灣正從"戰略資產"蛻變為"戰略負累"。
30余架戰機三向包抄臺島、10艘艦艇封鎖海峽的演練,背后是殲-10CE對臺軍幻影2000的兩代技術優勢,以及東風-17迫使美航母遠離2000公里的戰略威懾。
4月東部戰區演訓已展示"發現即摧毀"的聯合作戰能力,此次行動更凸顯火箭軍夜暗機動、多波次打擊的戰術成熟度,形成對臺"全域控場"的壓倒性優勢。
解放軍三次大規模圍臺軍演始終聚焦"拒止干涉"而非單純"武力收臺",此次行動恰在特朗普發言后啟動,明確傳遞"臺海主導權不容交易"的戰略意志。
2000年時臺海危機需"舉國護航",如今解放軍常態警巡已形成"臺島在內陸化"態勢。特朗普試圖用"統一"話術找補貿易戰損失,恰恰印證中美實力對比根本性逆轉。
菲律賓、日本正逐步替代臺灣成為美國對華遏制的"新工具人",而臺當局為購買"愛國者"導彈不惜挪用醫保資金的窘境,暴露其籌碼價值的加速貶值。
美國對臺軍售從政治象征變為財政負擔(32%關稅反噬臺芯片產業),臺積電被迫赴美建廠更揭示新殖民主義本質。當"籌碼"本身成為交易標的,華盛頓的敘事霸權已難維系。
短期美國可能復制"武裝臺灣"策略以延長沖突窗口,但臺軍現役裝備與大陸存在15-20年代差,這種"添油戰術"只會加速統一進程。
中期若美國啟動"芯片脫鉤"等經濟武器,中國或通過稀土管制、市場準入等手段反制,但雙方都將承受巨大成本。
長期隨著臺島經濟對大陸依存度突破45%,以及RCEP等區域合作機制深化,"和統"條件正加速成熟,特朗普的"交易論"反而可能成為促統催化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