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影視圈的導演,英達無疑是成功的。
一部代表作《我愛我家》讓英達的名氣響徹大江南北。
但作為巴圖的父親,英達絲毫都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
甚至在早年,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允許用自己的姓氏。
你愛姓什么姓什么,就是不能姓“英”。
現在英達看巴圖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還生了兩個兒子,就想著握手言和?
風水輪流轉,英達嘗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種下的惡果。
他不是不想認這個兒子,只是那時候他更在意的是“面子”
有些傷口,不是靠時間就能愈合的。
英達,這個名字在無數70后、80后心中,不只是《我愛我家》的導演、幽默睿智的編劇,也是那個將中國情景喜劇帶入巔峰的男人。
早些年,英達和宋丹丹曾是一段佳話。
兩人郎才女貌,一個導演、一個演員,在最合適的年紀攜手,在最風光的事業期并肩。
但再璀璨的黃金搭檔,也抵不過生活里柴米油鹽。
事業慢慢在變好,但是婚姻關系卻一步步走向結束。
當宋丹丹成為家喻戶曉的“劉梅”時,英達卻慢慢退居幕后。
他自尊心極強,而面對宋丹丹的爆紅,他不想承認自己老婆比自己還優秀。
兩人就因為感情問題,離婚了。
感情破裂,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巴圖。
英達甚至不讓自己親生兒子和自己姓,儼然一副這不是我兒子的樣子。
他甚至對外說,兒子跟他“無緣”。
拍《我愛我家》的時候,英達認識了梁歡。
一個是導演,一個是編劇,又同是北大校友。
兩人聊得來,也走得近。
這段關系逐漸超出了朋友的關系。
和宋丹丹離婚后,英達很快重新組建了家庭,和梁歡結婚,還有了新的孩子英如鏑。
他的事業繼續風生水起,一部又一部的情景劇接連播出,獎也拿了不少,看上去比婚前更意氣風發。
但舊的關系,不會因為翻篇就自動消失,尤其是親子之間。
巴圖從小跟著媽媽生活,小時候想去游樂園找爸爸陪一趟,被說沒空。
想要一個電話號碼,哪怕只是偶爾打個電話聊聊,也被拒絕了。
那種期待落空的失望,小孩子不一定說得出口,但會記一輩子。
父親不在身邊,可以理解。
但父親不愿意在自己的身邊,卻要陪在其他孩子身邊。
新家庭帶來安慰?
英達的二兒子英如鏑,可謂是英達的掌上明珠。
在這個新家庭里,英達把自己當年未曾給出的那份父愛,毫不保留地給了英如鏑。
他陪著小兒子上訓練課,支持他的留學,甚至為他的比賽奔波于不同城市之間。
有時候人是會補償的。當他發現自己曾虧欠過,就會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加倍還回去。
但英如鏑終歸不是巴圖。
即便這個兒子再優秀、再親密,也無法替代掉那個血緣上、情感上都早已缺席的長子。
他試圖通過對小兒子的全力以赴,來緩解對大兒子的虧欠。
但真正的遺憾,是沒有“替代選項”的。
況且,這個新的家庭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
英達已經65歲,原本早該退居幕后,安享晚年。
但英如鏑的冰球訓練、國外生活,以及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壓力一點也不比年輕時小。
他的妻子這些年幾乎不再工作,把生活都壓在英達身上。
這個看似溫馨的家庭背后,其實也藏著沉甸甸的責任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達沒能在晚年獲得想象中的“圓滿”。
他有新的家庭,有新的人生章節,但舊賬一直都在,沒消失也沒被原諒。
巴圖“徹底放下”了嗎?
多年后,巴圖成家生子。
這個外界曾一直貼著“星二代”標簽的孩子,其實早就默默地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他沒有靠父親的關系混圈子,沒有在采訪中炒作家庭的矛盾。
反而更像是那個被推離光環中心后,自我成長起來的普通人。
而英達,突然“想通”了。
時不時透露出想認回巴圖的意思。
英達是有點坐不住了。
看著宋丹丹一邊含飴弄孫,一邊上綜藝、聚會、活得明明白白。
或許有那么一瞬間英達是后悔的。
更讓人唏噓的是,英達的小兒子英如鏑,這幾年也沒少被網友議論。
倒不是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而是他說起哥哥巴圖的那套說辭,聽上去和英達如出一轍。
什么“我們一家都歡迎他”,可轉頭又話里有話,好像巴圖不愿靠近是他的問題。
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巴圖沒有復姓,選擇自己跟母姓,把自己的兒子隨母姓。
對比之下,宋丹丹活得特別清醒。
她該享受生活就享受生活,想上節目就上節目,有孫子就陪孫子,步子走得穩,也走得漂亮。
人到晚年,總歸要面對過去。
你年輕時候怎么活的,晚年時候就怎么還。
英達這一生,事業上風光一時,情感上卻始終欠賬。
他不是沒努力過去做父親,而是那種努力太遲、太薄、太表面,甚至更像是自我修復的一部分而非真正的“感同身受”。
人生有些路,一旦走錯,就真沒辦法回頭。
不是別人不給機會,而是時間不給機會。
親情這事,講的是彼此在意。
你要是早些明白,可能就不會等到一切都遠了,才突然想起去追回。
遺憾這東西,一旦長成了,就只剩下自己慢慢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