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陳壹
時尚是一個輪回,這話放在汽車市場同樣合用。
2012年,當特斯拉在Model S(參數丨圖片)上掏出那塊17英寸大屏時,國內車企的研發邏輯仿佛被按下了科幻快進鍵,中控臺從此告別密密麻麻的按鈕,屏幕尺寸越卷越大,連開個空調都得在菜單里劃拉三圈。
車企們一邊高呼“未來已來”,一邊把實體鍵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就差給方向盤也貼個二維碼了。
誰能想到,十幾年后,大眾、保時捷、小米們突然集體“叛變”,中控臺上機械旋鈕“死而復生”,哪怕奔馳56英寸的帶魚屏都遮不住這股復古潮。
大眾設計總監帶頭認錯“汽車不是手機,實體鍵必須回來”,保時捷在新卡宴上重啟旋鈕,小米SU7發布會雷軍高調宣布“不學特斯拉全觸控”。
就連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地區,都開始要求“關鍵功能必須配實體鍵”。
當初取消實體鍵有多狂,現在加回來就有多忙。
事實上,廣大車主一直“苦實體鍵久矣”,畢竟觸控屏的硬傷太多了:方向盤觸控板誤觸率42%、開車時無法盲操、調個后視鏡得進三級菜單。
今年五一,哪吒車主集體遭遇App崩盤,隨身帶鑰匙卻打不開車門,最后爬后備廂逃生,當時有網友甚至編了“開新能源車必備三件套:充電樁、實體鑰匙、后備廂逃生指南”的段子。
這些魔幻場景,讓車企大肆吹噓的“科技感”淪為了“科技尬”。
與之相對應的是,瑞典媒體實測發現,2005年的沃爾沃老爺車用全實體鍵操作,10秒搞定四項任務,車輛僅前行306米;而觸屏車組手忙腳亂時,車都開出去半個足球場了。
英國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用觸屏分心的風險比酒駕高4倍!
有網友總結,觸屏開車就像考試作弊,眼睛不敢離開屏幕,手速跟不上心跳,最后還得靠玄學。
問題在于:車企為啥非要跟實體鍵過不去?
真相藏在成本賬本里。
一塊觸控屏幕的成本僅50美元,這可比設計實體按鍵省錢多了,而且還能給產品貼層“科技金”。特斯拉把車燈、后視鏡全塞進屏幕,物料成本直降一兩千。
你品,你細品。
而這場“實體鍵復活賽”的背后,藏著更深的行業邏輯。
當新能源車從玩具變成日用品,用戶體驗才是終極戰場。蔚來靠服務圈粉,理想憑冰箱彩電拿捏奶爸,但那些只會堆屏幕的車企,很大概率會淪為“車載PPT”——看著華麗,用著想哭。
車主可以忍受車機死機,但沒法接受雨刷菜單死機時,自己還在暴雨中玩“屏幕求生”。
像“菜單套娃”、“方言歧視”、“夜間光污染”、“觸控玄學”、“老年車主勸退”這種觸控屏自帶的原罪,顯然和用戶體驗背道而馳。
換句話來說,復活實體鍵本質上也是車企在存量市場里尋找出路的一種解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車企在“復古”,但智能化仍是趨勢,未來的終極方案可能是“實體鍵+AI語音+觸屏”三位一體。
舉個例子,奔馳新S級的方向盤觸控板下就藏著實體按鍵,輕按是觸控,重壓觸發機械反饋;寶馬iX的語音助手能識別20種方言,連“把空調開到姥姥家溫度”都能聽懂;小米SU7甚至給方向盤加了“一鍵摸魚”模式——長按3秒切換為“老板鍵”,自動關閉所有提示音。
這場“實體鍵復活潮”是車企對用戶需求的低頭,新能源時代的技術迭代很快,但用戶體驗不能總當試驗品,就像網友說的“你可以讓我為續航買單,但不能讓我為反人類設計買單”。當車企忙著堆參數、卷融資時,或許該學學海底撈,畢竟用戶要的不是會跳舞的機器人,而是能及時遞上擦手毛巾的服務。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