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春,蒙哥馬利踏上北京,他的行李里裝著懷疑,眼里帶著傲慢。
三個月后,他離開中國,帶回一句話:“千萬別招惹毛澤東。”西方震動。
沒人預料到,那個曾經高呼“中國是世界威脅”的元帥,竟會在這里,徹底改口。
懷疑者的到來
蒙哥馬利起初并不想來,他對中國的印象只停留在新聞紙上:饑餓、混亂、落后。
他曾在倫敦的俱樂部里當眾說,“中國人不是威脅,是一個問題。”這句話傳到外交部,引起一片附和。
直到1959年底,他改變了主意。
蘇聯試爆核彈,古巴危機在醞釀,世界局勢開始脫軌,蒙哥馬利意識到,繼續靠舊眼光看東方,遲早要栽跟頭。
他不是一個喜歡輸的人,于是,他頂著各方壓力,拒絕官方安排,宣布以“私人身份”訪問中國。
英國外交部發來電報,勸他三思,“你會成為笑柄。”蒙哥馬利回了三個字:“等著看。”
飛機降落北京,四月的天空干燥而冷硬,接待他的,是一隊穿著中山裝的年輕官員,沒有鮮花,沒有紅地毯,只有簡單的握手和一句問候。
蒙哥馬利心里一陣冷笑,他在筆記里寫下:“他們想演給我看,我倒要看看他們能演到什么地步。”
第一站,是人民大會堂。
他見到了周恩來,對方穿著灰色中山裝,笑容克制,說話直接,沒有一點西方政客那種繞彎子,蒙哥馬利習慣了戰場上的直來直去,對這種風格并不排斥。
周恩來問他:“來中國,您想看什么?”
蒙哥馬利答:“想看真正的中國。”
周恩來點頭,只說一句:“那就看。”
第二天開始了密集行程,蒙哥馬利走進軍營,進入工廠,參觀農村,他越看,心里的疑問越多。
為什么這些士兵不怕苦?
為什么這些工人眼里有光?
為什么這些農民,不像英國報紙上寫的那樣無精打采?
他在內心不斷反問,但嘴上什么也沒說,他知道,真正的答案,還沒到。
直到,見到毛澤東。
毛澤東:世界最難以對付的人
會面安排在中南海,蒙哥馬利穿著熨得筆挺的西裝,步入一間布置極其簡樸的會客室,地板是水泥地,窗臺上放著一盆君子蘭。
毛澤東穿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手里拿著一支鉛筆,不時在紙上劃拉什么。
蒙哥馬利本能地緊張,這種緊張,他曾在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前夜感受過。
毛澤東抬頭,笑了笑,開門見山:“聽說您擔心中國想擴張?”
蒙哥馬利直截了當:“是的,西方很多人這么想。”
毛澤東拿起鉛筆,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圓圈,又畫了九百六十萬個小點,遞給他看。
“五十年后,中國還是這么大。”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不增不減。”
蒙哥馬利沉默,他看得出,眼前這個人,不是在作秀。
氣氛突然輕松了下來,毛澤東扔下鉛筆,靠在椅子上,講起了打仗的事。
他說:“戰爭靠兵,不靠槍,人心齊,步槍也能打敗大炮。”
蒙哥馬利微微皺眉,他不認同,但又無法反駁,他在北非打過德國人,知道士氣的力量。
毛澤東繼續說:“中國不會侵略誰,也不會讓誰欺負,世界要打,中國奉陪,世界要談,中國也奉陪。”
這話,說得云淡風輕,里面卻藏著刀,蒙哥馬利筆記上重重劃了兩道線:“戰略定力驚人。”
離開中南海時,天色已晚,蒙哥馬利在車上,對翻譯低聲說了一句:
“這個人,比我遇到過的所有元帥、總統、首相,都難對付。”
翻譯沒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行程還沒結束,幾天后,他在延安,見到了另一幕,徹底擊碎了他的成見。
延安:震碎成見的三記重錘
延安的路崎嶇難行,車輪陷進泥里,蒙哥馬利不得不下車步行,鞋子上全是泥,他皺眉,卻什么也沒說。
到了延安,他看到了第一記重錘。
一排排士兵站在黃土高坡上,手里拿著刺刀,沒有口號,沒有鼓聲,只有一聲令下,所有人同時沖刺,刺殺動作一氣呵成。
蒙哥馬利盯著他們的腳步,發現細節:每個動作都毫厘不差,每一柄刺刀都扎在同一個點上。
他讓隨行翻譯去抽查一個士兵,士兵脫下軍帽,露出一張稚氣未脫的臉,二十歲不到,眼神冷靜,沒有一絲懼意。
蒙哥馬利心頭一震,他在北非見過德國黨衛軍的刺殺陣,也見過英軍皇家步兵團的演練,沒有一支部隊,能在貧瘠之地,做到這種程度。
他低聲對隨行人員說了句:“如果歐洲各國軍隊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會有回頭路。”
第二記重錘,來自一場比武。
在一個簡陋的射擊場,蒙哥馬利與楊勇上將進行友誼賽,楊勇個子不高,穿著舊軍裝,腰帶有些松,腰間插著一把國產手槍。
比試規則簡單:站姿,不用支撐,九發子彈,靶子距離二十五米。
蒙哥馬利自信滿滿,他年輕時是射擊冠軍,手穩眼明。
兩人同時開槍。
蒙哥馬利打完一輪,自認成績不錯,靶紙被取下來,他中了七發,笑了笑。
楊勇的靶子送上來,九發子彈,全在靶心。
蒙哥馬利沉默,他仔細觀察楊勇的動作:站得筆直,扣扳機時幾乎無任何晃動,呼吸勻稱。
這不是偶然。
蒙哥馬利心底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他在筆記本上寫下:
“戰斗力,不是靠裝備撐起來的,是在苦難中磨出來的。”
第三記重錘,來自延安的夜晚。
那天夜里,他悄悄走出招待所,沒有通知隨行人員,想看看延安普通人的生活。
他走進一戶農家,屋里只有一張土炕,一個破木桌,一個油燈。
一家四口正在吃晚飯,飯是玉米糝,菜是咸菜疙瘩,小孩穿著打了補丁的棉襖,臉上卻掛著笑。
主人發現他,立刻起身,把碗里的玉米糝讓出來,滿臉真誠,蒙哥馬利連連擺手。
翻譯在旁邊低聲解釋:“他們以能招待客人為榮,哪怕自己不吃。”
蒙哥馬利眼眶發熱,他不是個容易動情的人,在阿拉曼,他見慣了尸體和廢墟,但這一晚,他第一次對這個國家感到敬畏。
貧窮,不是軟肋,貧窮中生出的團結,比鋼鐵還硬。
他回到招待所,在日記里記下一句話:“一個國家,軍民一體,無敵于天下。”
震動西方的一句話
回國途中,蒙哥馬利繞道巴黎,戴高樂親自設宴,燈光柔和,紅酒上桌,一切按外交慣例來。
席間,戴高樂問他:“中國怎么樣?”
蒙哥馬利放下酒杯,看著對方:
“不要招惹毛澤東,當今世界,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話音落地,法國官員臉色微變,有人還以為他在開玩笑。
戴高樂沒有笑,他靠在椅子上,沉默了半分鐘,只說了一句:“我明白了。”
這句話傳回倫敦,一石激起千層浪。
英國外交部開會,內部報告上寫著:“蒙哥馬利的評價過于情緒化,需要謹慎采信。”
美國國務院得知后,評價更尖銳:“這不過是一個退役老兵的個人臆斷。”
只有戴高樂,調整了法國對華政策,幾個月后,法國成為西方第一個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
蒙哥馬利晚年在一次私人聚會上說:
“你可以懷疑中國的宣傳,可以懷疑中國的經濟,但別懷疑中國的意志。”
這句話,沒有出現在任何正式講話中,卻在西方軍界口耳相傳。
而這次訪華,他自己在私密手稿上,寫下了唯一一句總結:
“冷戰的走向,將因中國而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