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為海洋強國建設指引了方向。
南京是“大學之城”,也是“博物館之城”,在寧高校中“藏”著許許多多的特色博物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海事教育博物館”(以下簡稱“海事教育博物館”)正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江蘇省首家海事教育類博物館,也是全省唯一一所高職院校獲批備案的國有博物館,海事教育博物館依托“把博物館建在校園,把校園建成博物館”的理念,正展現著中國海事蓬勃發展的輝煌歷程。
海事教育博物館
傳承紅色基因,新中國海事教育的開端
走進海事教育博物館,觸摸歷史的溫熱。從古老的航海工具到現代的先進船舶技術,從海事教育的起源到如今的蓬勃發展,每一件藏品、每一個展示板塊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海遼”輪評功會議記錄冊、招商局起義船員返滬觀光及返港路條、招商局起義船員赴南京海員訓練班學習報到須知及名單、“民302”輪谷源松第一至三屆人大代表證等鎮館之寶,讓參觀者能親身感受海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領略人類在征服海洋過程中的智慧與勇氣。
“海遼”輪評功會議記錄冊中,清秀的字跡記錄著“海遼”輪起義成功后,在大連的東方旅社,對起義船員功過進行評議的整個過程。對這本評功會議記錄冊,任何有關招商局起義文章和書籍均未提及和記載。歷經70多年的風風雨雨,記錄冊艱難地保存下來并首次公布于世。
“海遼”輪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艘招商局海輪起義。為紀念“海遼”輪起義成功,中國人民銀行將這艘海輪作為第二套人民幣五分紙幣的主圖案。該紙幣流通長達34年。
跟隨參觀路線行進,一張70多年前的父女合影,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這不僅是一段屬于家庭的記憶,越過照片上寫有“海員訓練班”字樣的大門,一幅新中國航海教育波瀾壯闊的發展版圖雄壯而有力地鋪展開來。
照片上的父親是海員訓練班的首任班主任董華民,年幼的女兒叫董海濱。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劉桂香介紹:“這張照片是在歷經尋訪,找到董華民家人時,董華民兒子董海波親手將它展現給我們的。”2020年10月30日,學校舉辦70周年校慶啟動儀式時,董海波將這張珍貴的照片捐給博物館。
1951年,領導香港招商局13艘海輪起義成功后,作為軍代表的董華民奉命帶領起義船員赴海員訓練班學習。那年春天,他牽著女兒董海濱的手,站在海員訓練班的大門前,拍下了這張合影。如今,董海濱深情地回憶起拍攝時的情景,依然難掩激動之情:“那時候我才4歲,父親牽著我的手帶我到海員訓練班,以此來加深船員之間如同親人一般的感情聯系。我這一生都因為這張照片和海運事業聯系在一起,幾十年就沒有脫離開。”
彼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海上運輸南北不能通航,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物資,發展航運業亟須經過思想錘煉,脫胎換骨的船員隊伍,以及擁有高度思想覺悟的工會干部。1951年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中國海員總工會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海員政治學校——“海員訓練班”在南京正式成立,這也是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海員訓練班的創立,是新中國航海職業教育的發軔與開端。歷經七十余載的發展傳承,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也成為“新中國優秀航運人才的搖籃”。
探尋專題展館,解碼鄭和航海的奧秘
走進海事學院,校園本身就是一處文史勝地。近年來,學校著力構建“一帶九館五廊一路”的海事教育博物館校園設施與環境,致力于形成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海鑄魂的海事特色校園文化。其中,“一帶”為海事文化文明博覽帶;“九館”為新中國航海職業教育史館暨校史館、海員館、船舶館、鄭和航海文化館等海事特色文化體驗館,是展示海事教育的主體性展館;“五廊”為中外航海家長廊、世界著名港口長廊等五條主題長廊,在專題館之間形成聯系紐帶;“一路”為揚帆遠航之路。
“證實鄭和船隊曾到過非洲東海岸的關鍵證據何在?”“為鄭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龍江船廠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鄭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桿長啥樣?”……南京是明代船舶管理和制造中心,在海事教育博物館校史館內東南角,鄭和航海文化博物館中陳設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鄭和航海文化主題展。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行程10萬余里,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人員最廣、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隨著鄭和的遠航,中國人開始走向海洋,促成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鼎盛,拉開了15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帷幕。
用文物講故事,仿佛穿越回明朝,沉浸式觀覽鄭和船隊的百舸爭流。鄭和航海文化博物館于2023年7月建成并開館,展出與鄭和大航海相關的文物及藏品200余件套。基本囊括了國內所有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碑拓,以及鄭和大航海時代使用的舵桿、大鐵錨、船釘、棕繩、明瓦等珍稀文物。
因明代官方文檔毀佚殆盡,零星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碑志彌足珍貴。館內展示了《大明都知監洪公(保)壽藏銘》原物的拓片。《大明都知監洪公(保)壽藏銘》預立于明宣德九年十月六日,2010年出土于南京江寧祖堂山社會福利院工地,現入藏南京市博物館,是迄今為止記載鄭和下西洋最為翔實的碑志之一。
此銘證明,在已知的“七下西洋”之前,明朝就有了一次遠航: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洪保作為副使的一次“下西洋”,就把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提前了兩年,且乘大福號等五千料巨舶。此前發掘的文獻中,只有二千料的記載。
館內還藏有《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原拓。此碑位于南京靜海寺內,簡稱“天妃宮碑”,是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御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也是全世界媽祖文化中最高規格的文化遺存。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宮,第四次下西洋時,下令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天妃宮碑),并親自撰寫碑文。講解員介紹:“天妃宮供奉的是媽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謝其保佑鄭和出海平安,雖然東南沿海媽祖廟遍布,歷代碑刻也很多,但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只此一塊,且此石碑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因此文化價值極高。”
2012年11月,南京靜海寺、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聚焦航海科普,打造文化育人新體系
近年來,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周邊社區需求,以青少年航海科普教育為聚焦點,打造“青少年航海四季營”社區教育項目,開展“海洋強國夢,科普我先行”科普教育進社區等活動,激發青少年知海、愛海、探海的熱情,構筑逐夢深藍向海圖強的偉大夢想。
構建以航海職業教育為軸心、航海文化傳承為輔助、航海科普教育為依托、航海技能體驗為補充的“四維聯動”社區教育運行機制。建設“校內實踐基地、網絡育人平臺、社會服務基地”,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多功能教育平臺,實現“知識傳授—文化傳承—技能實踐—海魂育人”航海文化育人功能。開發航海科普課程,形成了“我是小小航海家”“我會做小船”“水上安全小能手”等航海特色課程資源,構建了“三教三傳”社區育人新模式,即:理論學習——課堂教知識,傳播航海文化;特色實踐——課堂教技能,傳承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課堂教責任,傳遞使命擔當。
以環境文化為陣地,增添文化校園新“海”味。學校以“1951”建校年份為概念設計,打造形成“一帶九館五廊一路”海事教育博物館,建成海澤園文化廣場、耕海文化廣場等十大校園文化景觀,海員館、船舶館、郵輪館、文創館、新中國航海職業教育史館暨校史館等場館,進一步突顯“海”“船”“港”等元素,使校園內“海”味更濃,為廣大師生營造了“規劃布局優、生態環境美、海事氛圍濃”的精品校園。
以“海事文化”為元素,形成文化育人新體系。打造了“船長領航”“百川講壇”等系列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形成了“以物化文、以文化行、以行化人”的立體化文化育人新體系。在省級及以上融媒體發布典型案例422個,舞蹈劇《大明工匠》獲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特等獎,學校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委宣傳部專門致信感謝學校作出的突出貢獻。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始終以全方位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為己任,充分利用專業特色和資源,打造江蘇海事教育博物館,普及航海文化,弘揚航海精神,擴大航海科普,激發青少年熱愛海洋熱愛航海事業的興趣,努力為培育和提高國民海洋意識和航海素質貢獻力量。
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海事文化的元素,每一處景觀都講述著海事發展的故事,讓師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發他們對海事事業的熱愛和追求。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所培養遠洋船員的專門學校,始終以全方位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為己任,充分利用專業特色和資源,打造海事教育博物館,努力為培育和提高國民海洋意識和航海素質貢獻力量。
下一步,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將進一步加強藏品征集工作,加快補充與海事文化相關的藏品(展品),全面豐富完善藏品體系,加快推進博物館提檔升級,不斷聯絡社會優質資源,改善場館現有保管條件,凝練研究方向,優化研究團隊,開展高水平藏品科學研究,詮釋和展現學校校園文化育人資源和海事文化特色,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功能,提升學校美譽度和影響力。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張艾情 張梓揚
少年學子正在海事教育博物館參加科普研學活動
館長說
紅色基因推動海洋強國建設
劉桂香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海事教育博物館館長
海事教育博物館從開館至今,在“一帶九館五廊一路”規劃理念,以及學校傳承紅色基因培根鑄魂,培養適應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的深藍產業工匠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育人成效。
為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我館最新動態,普及航海文化,弘揚航海精神,擴大航海科普,激發青少年熱愛海洋熱愛航海事業的興趣,去年年底,我校對海事教育博物館公眾號進行了全面升級,精細優化三大板塊,全新菜單欄更直觀、更系統、更便捷幫助大家隨時隨地高效獲取所需訊息,以滿足廣大公眾對于深入了解航海文化的需求。
我校建有海事聯合調查實驗室、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一帶一路”應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水路運輸企業安全考評中心、港口碼頭企業安全考評中心、省級大學科技園、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眾創空間等一批科技協同創新與服務平臺,著力推進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水平。
依托學校不斷擴大的辦學規模、全面提升的辦學條件和持續深化的內涵建設,我館展陳的紅色校史不僅記錄了學校的發展歷程,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為培養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分;鄭和航海文化博物館中大量珍貴文物的展呈,彰顯了明朝時期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鄭和的愛國主義精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也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工作質效,為推動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鎮館之寶
“海遼”輪起義船員評功會議記錄冊 1949年
輪船招商局司牌 清末
香港招商局起義船員返滬觀光路條 195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