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里河
一碗熱干面的醬香尚未散去,刀削面的臊子香已飄至眼前。
近日,武漢、合肥、南昌、長沙、太原、鄭州聯合發起《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交通運輸協同發展合作倡議》,提出攜手構建中部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共同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
從武漢江漢路到太原柳巷,跨越近千公里的雙城早午餐,未來將被高鐵壓縮在4小時之內。
這不僅僅是時空距離的縮短,人口、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跨域速配,正在重塑中部地區的競爭力。
中國交通“第五極”。
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構成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四極”。
誰會成為中國交通“第五級”,備受外界關注。
2024年召開的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就指出,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
在國家層面雖然沒有明確劃定“第五極”,但中部地區具備的天然通道優勢,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三里河表示,中部地區聯合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部地區位于我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非常重要的中間位置,建設便利的交通網絡,可有效地發揮推進“雙循環”戰略鏈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交通樞紐作用。
二是中部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發展機遇為中國交通“第五極”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中部地區匯聚了全國34.5%的高鐵營業里程、40%以上的高等級內河航道里程,公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民航機場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在此基礎上實現互聯互通,省會城市發揮帶頭作用是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關鍵舉措。
“不過,中部地區也存在省際協同不足、城際交通發展滯后和國際連通性弱三個方面的短板,提升各地交通網絡的連通性和服務水平是當務之急。”曾剛說。
武漢、鄭州頭銜有變。
目前,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的2035版總體規劃全部出爐,武漢、鄭州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合肥、太原、長沙、南昌四省會被確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鄭州在上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還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此次變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定位明顯得到了提升。
從自身交通綜合實力來看,湖北和河南都是各大區域間往來繞不開的兩個省份,武漢和鄭州在中部地區都是以“通”著稱。
如,在高鐵通達度上,鄭州、武漢不分伯仲,都遠超其他中部省會。據國鐵集團鄭州局去年10月發布信息,鄭州5小時高鐵旅程可直達123個城市。武漢地區每天開行始發高鐵也達到近500列,通達全國28個省會城市。二者都是全國“高鐵朋友圈”最廣的城市。
曾剛表示,武漢和鄭州應對標各自定位,共建貫通中國南北的物流走廊,在江海聯運、提升高鐵中轉效率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樞紐地位。“合肥、太原、長沙、南昌等地可基于各自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打造特色通道,形成差異化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不止于鐵路建設,在航空、水運等方面,中部六省會正以謀劃“十五五”規劃為契機深化規劃對接,共建中部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曾剛指出,當交通網絡從“物理連接”升級為“化學融合”,中部地區才能真正釋放樞紐潛力,成為支撐國家發展的關鍵支點。
(“三里河”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