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當夏日的驕陽肆意揮灑著熾熱光芒,人們對清涼的渴望愈發強烈。而濟南,在這個夏天給出了一份別出心裁的答卷——自5月15日起開啟夏季集中供冷,覆蓋約30萬平方米區域,一場城市供能領域的變革,正悄然拉開帷幕,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綠色、高效、智能的城市制冷新圖景。
集中供冷,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內設置集中的制冷站,通過制出冷水或者冷氣,再借由管網輸送,將室內的熱量轉移,為區域內建筑“輸送清涼”。就像是給城市裝上一個綠色巨型中央空調。從能源利用層面來看,傳統空調能效比大約在3.0左右,而優化設計后的集中供冷系統,這一數值可達6以上,且還能利用夜間低價電力蓄冰制冷,白天釋放冷能,極大提升了能源利用率,真正做到“把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刃上”;在土地資源利用上,相較于傳統的各自為戰式分散制冷,集中供冷模式,不僅節省了大量土地資源,避免了冷卻塔的重復建設,還減少了城市熱島效應,方便將更多寶貴的城市空間還給市民,用于休閑、商業等活動。
在“雙碳”目標的時代大背景下,集中供冷的環保意義更是不可小覷。減少能源消耗意味著降低碳排放,助力城市綠色發展,契合當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趨勢,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對于醫院、學校、寫字樓等高密度公共建筑而言,集中供冷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以醫院為例,穩定且持續的冷源供應,能夠為手術室等對溫度要求嚴苛的區域提供精準的溫度保障,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還能避免分散空調外機產生的噪音干擾患者休息,為病人營造寧靜的康復環境。
然而,新生事物的推廣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目前,集中供冷主要服務于公共建筑,想要走進千家萬戶,仍需跨越重重障礙。新建建筑在設計時需預留供冷系統,這對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有建筑改造涉及管道施工、末端設備更新以及裝修恢復等繁瑣工作,成本較高,讓不少業主望而卻步。而且,北方民眾長期習慣“自控空調”模式,對于統一供冷的接受度還有待提升。濟南從2022年開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如今已初見成效,這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集中供冷的未來,值得期待。它符合“雙碳”目標的背景,為城市減碳提供了可行路徑。濟南已然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管網建設成本有望降低;通過加強宣傳科普,讓民眾深入了解集中供冷的優勢和便利性,逐步培養新的用能習慣;政府若能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如給予建設集中供冷系統的開發商一定補貼,對使用集中供冷的用戶提供費用優惠等,必將加速這一綠色供能方式的普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濟南開啟夏季集中供冷,是一次大膽且富有前瞻性的嘗試,為城市供能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愿集中供冷的“春風”,吹遍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不斷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文/張恒)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