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美突然握手,引發全球轟動。當亞非拉廣泛關注中國引領對抗美國霸權浪潮的時候,歐洲人卻倒吸一口涼氣。原因無他,歐洲在傲慢和偏見中,徹底葬送了3個月的戰略窗口,原本又蠢又壞的對華計劃更是徹底破產。
綜合時政雜志《政客》歐洲版的刊文來看,在特朗普發動全面的關稅戰之后,歐洲是首批開啟和美國談判的經濟體。然而時至今日,美歐之間的談判始終沒有獲得任何進展。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歐盟在上周主動做出了讓步,并試圖“禍水東引”,愿意幫助美國打擊中國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結果沒想到,歐洲提出暗害中國計劃的一周后,中美突然就握手了。這一幕讓歐洲非常震驚,對事態的發展感到“意外和荒謬”。
很明顯,歐洲人現在是明白過來,當中美突然“?;稹?,就代表著要有一個“膝蓋比較軟”的受害者出現了。因為大程度上來說,特朗普發動全面關稅戰,不論是盟友還是敵人,都要敲上一竹竿,本質是因為美元霸權與美債體系出現的結構性矛盾無法解決,只能以來外部輸血或者劫掠緩解問題。
結果,預設的最大目標中國,其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都大大超出了特朗普的預料。無法打持久戰的美國,就不得不轉移向歐洲。而事實也的確如歐洲擔心的那樣。
《美聯社》的消息顯示,特朗普在和中國達成協議之后,轉頭就把歐洲賣了。調轉槍口,炮轟歐洲“對美國不公平”,對美汽車設置貿易壁壘,對美國企業設防。威脅要讓歐洲在貿易問題上“做最大讓步”,而美國手里捏著所有底牌。
坦率地說,歐洲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可以說得上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在特朗普剛剛上臺,發動相關貿易戰話題的時候,中國曾多次向歐洲遞出合作橄欖枝。結果歐盟卻將之視為可利用的工具。無視中國的邀請。中歐班列十年開行10萬列、貨值超4200億美元,本可成為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動脈,但歐盟卻因“價值觀外交”將經濟議題政治化。意識形態桎梏與戰略短視使,讓歐洲平白錯失了整整3個月的戰略窗口。
歐盟這種搖擺的態度,也注定了它會成為中美博弈的“夾心層”。而一步錯,步步錯。中美協議后,中國加速推進《區域供應鏈韌性倡議》,與東盟、日韓形成“去美國化”產業鏈聯盟,而歐洲因技術封鎖難以參與
整體來看,中美協議的暫時緩和,實則是全球權力再平衡的縮影。美國無法通過關稅戰解決結構性矛盾,轉而以“制度性剝削”維持霸權;歐洲則困于歷史慣性與認知偏見,淪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若歐盟不能擺脫“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悖論,其“戰略自主”將始終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