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印巴空戰讓西方媒體集體失聲,巴基斯坦殲-10CE僅用1小時擊落多架印度戰機。西方媒體先是震驚,然后被迫接受了這個事實。法國媒體還專門為中國戰機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法國24新聞臺》的頭版頭條上。在西方承認中國武器威力的同時,印尼、埃及、阿聯酋等國家,已經打算取消陣風戰機的訂單,改買中國的戰機。
近日,法國《24小時新聞臺》在2025年5月15日頭版上,公開承認中國武器的實戰能力,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E搭配霹靂-15E導彈的組合,在對抗印度陣風戰機時打出了逆天的戰績。更讓西方震驚的是,巴方飛行員在事后透露,他們原來是可以擊落15架印度戰機的,但是不想將沖突激化,所以選擇了克制。
不過這個戰果,已經足夠驚人了,這幾天,全球的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全都是關于中國戰機實力的討論。
那么,殲10CE輕松贏得勝利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黑科技?
實際上,殲-10CE靠的是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中國出口給巴基斯坦的定制款殲-10CE和中國自用的殲-10C,都配備著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且還采用了氮化鎵(GaN)材料,也就是第三代功率半導體。
這個技術根源可追溯至2012年中國啟動的氮化鎵雷達研制,比美國APG-79(V)4雷達項目足足早了十年。
中美戰機雷達的代際差距令人震驚,盡管美國海軍陸戰隊計劃為F/A-18C/D換裝112部氮化鎵雷達,但截至2025年僅完成25部交付。
反觀中國,不僅殲-10C全系標配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連出口型梟龍Block3的KLJ-7A雷達性能都超越F-35的砷化鎵雷達。
材料學的突破帶來碾壓級優勢,氮化鎵的功率密度是傳統砷化鎵的10倍,探測距離直接翻倍,這解釋了為何巴基斯坦飛行員能在印度戰機尚未發現敵情時就鎖定目標。
更致命的是霹靂-15E導彈200公里的射程,遠超法國"米卡"導彈2.5倍,形成"先發現、先發射、先摧毀"的絕對壓制。
中國在鎵資源的絕對控制權成為戰略底牌。全球98%的鎵產量來自中國,這種鋁土礦伴生物的成本優勢讓歐美難以追趕。
2023年出口管制令國際鎵價暴漲50%,直接卡住美國軍工脖子。與稀土不同,鎵的提取高度依賴中國電解鋁產業鏈。
而軍民融合戰略放大了技術紅利,中國430萬座5G基站每年消耗數億顆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這種規模化應用反哺軍工技術迭代。
"十四五"期間50億元的專項投入,讓中國建成從襯底制備到雷達模組的完整產業鏈。相比之下,美國F-35的AN/APG-81雷達仍在使用砷化鎵材料,下一代APG-85改進計劃尚在紙面。當西方還在實驗室摸索時,中國已將氮化鎵雷達裝上了出口型戰機。
這場勝利的本質是體系化降維打擊,中國通過殲-20技術下放構建的戰場態勢感知網絡,使得殲-10CE能實時共享預警機、地面雷達數據。印度陣風盡管號稱"四代半",但在缺乏體系支撐下淪為信息孤島。
西方媒體的態度反轉頗具戲劇性。
戰前貶低中國裝備"未經實戰檢驗"的論調,在殲-10CE五殺戰績面前迅速瓦解。《法國24》的頭版轉向只是開始,真正讓西方國家感到不安的是,是更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軍購選擇。
印巴空戰之后,很多埃及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評論:"韓國FA-50這種教練機怎能與殲-10CE抗衡?"
當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埃及軍方確實開始重新評估與韓國簽訂的教練機訂單,而印尼則緊急叫停81億美元的42架陣風采購計劃。阿聯酋更被曝考慮砍掉80架陣風訂單的一半,轉而采購F-35。
土耳其空軍緊急向美國求購AIM-120C-8導彈,生怕落后于已裝備霹靂-15E的巴基斯坦。這種恐慌性采購如今還在全球范圍內蔓延。
有人說,未來戰場或將見證中國體系的全面輸出。
阿聯酋若真取消40架陣風訂單,省下的80億美元足以構建"預警機+殲-10CE+紅旗-9BE"的完整防空體系。
印尼等國的猶豫,則預示著五代機窗口期的博弈,當我們的殲-35加入出口序列,傳統軍貿格局將迎來更劇烈震蕩。
現代空戰早已不是平臺對抗,而是整個國防工業體系的終極較量。只顧著買賣武器而刻意忽略這一點的國家,早晚要吃大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