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嗎?
來自阿爾巴尼亞、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留學的陸海燕表示,“以前我是這樣認為的。后來我在上海歷史博物館擔任導覽員時,才發現上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
陸海燕分享她對上海的城市記憶。阮佳雯 攝
上海,許多人眼里充滿現代氣息的、繁榮的年輕城市,也有過漫長的“前世今生”。這些城市記憶,都被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記錄了下來。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萬計,每14.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6月14日則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兩大文博節日來臨之際,上海以“深挖文物價值、創新時代表達、全民參與傳承”為主線,圍繞“守滬文脈,創享未來”主題,推出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為市民游客獻上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之旅。
5月16日下午,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上海主會場活動暨文化遺產季啟動儀式在徐匯區徐家匯書院舉辦。
兩大文博節日聯動,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
2024年,全市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949個,共接待觀眾4086萬人次,相比2023年增長31.9%,創歷史新高。上海正以“大博物館計劃”為引擎,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都”,并在賦能城市發展、美好生活、社區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當“國際博物館日”邂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即將開展一場“沉浸式”文旅盛會。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間,全市各博物館、各區文化和旅游局及相關主體將推出展覽、樂游、市集、美育、演藝、微拍等六大板塊主題活動,包括80項主題展覽、百余場線上線下特色主題活動,涵蓋知識競賽、互動體驗、音樂演出、文創市集等多元形式。同時,145家博物館、73家美術館將在5月17日至5月19日實施減免費開放。
線上,市民可以通過大眾點評平臺參與“守滬文脈,創享未來”文物探尋行動。“守滬文脈”上海文化遺產主題游地圖也將發布,這份地圖涵蓋熱門文物建筑、博物館、歷史街區等,并規劃了紅色記憶、博物致知、尋根溯源等8條尋訪線路,搭配數塊文化地圖拼圖。依據該地圖,市民游客可以探索歷史記憶,開啟“穿越時空”的文化解碼之旅。
線下,首屆“申活集”文物文創巡回市集亮相,上海多家博物館、美術館、老字號、文創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集文創銷售、教育體驗、藝術展演于一體,為市民提供互動式體驗。記者了解到,首場市集于5月16日至5月18日在徐匯區徐家匯書院廣場舉辦,后續還將在黃浦區思南公館、楊浦區大學路和虹口區今潮8弄等地接力登場。
分享“上海記憶”,勾勒城市文脈畫卷
“在上海‘City Walk’時,能發現這座城市許多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一些古老建筑的細節、弄堂里的小故事。在廣為人知的摩天大樓之外,上海的這些細節也很有魅力。”
本次文化遺產季啟動儀式上,來自法國,目前在上海創業的樂蓋曦分享了她對上海的記憶。“街邊的小店、井蓋上的字,都是上海城市文脈的一部分。”
樂蓋曦分享她對上海的城市記憶。阮佳雯 攝
因為被“上海城市文脈”深深吸引,樂蓋曦留在這里十年之久,創立了一家做“city walk”的公司——亓門文化,希望能帶更多的人感受上海的歷史人文韻味。
謝靜,一名俄語導游,也是徐匯“建筑可閱讀”志愿者聯盟紅色宣講團的講解員。談起對“守護城市文脈”的理解,她表示,“比如我去過的徐光啟紀念館、上海公安博物館……每一個場館都有它獨特的故事、獨特的價值,在我給市民游客面對面講解這些故事的時候,能讓講者與聽者一起,找到城市的精神共鳴,這就是一種傳承城市文脈的方式吧。”
參與志愿服務的這些年,謝靜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團隊,“守護文脈不僅是留存,也是開拓。”新鮮血液的注入,使得城市文脈的守護與傳承煥發出新的光彩。
謝靜分享對傳承城市文脈的理解。阮佳雯 攝
人工智能進博物館,數智共創文博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緊扣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本次啟動儀式設立了“人工智能×博物館:數智共創博物館未來分享會”環節。同時,市文旅局發布了首批全市智慧化展示體驗項目推薦名單,精選涵蓋數字展覽、AR互動、元宇宙體驗等前沿技術應用的30項智慧化項目。上海博物館線下“山水江南”數字展、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的滄海云帆AR元宇宙特別體驗、上海天文館“穿越星河”XR沉浸式天文科普體驗等一系列項目,通過科技賦能,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可感知、可互動的數字文化產品,為市民和游客打造兼具科技感與文化底蘊的文旅體驗,推動傳統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前沿技術走入文博領域,博物館如何思考和處理“變”與“不變”的關系,針對這個問題,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展示了新興技術在上海博物館中的應用。陳杰表示,2024年上海博物館的觀眾總人次達到658萬。游覽人數增多,館內管理的需求自然相應提升。“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我們通過數字化的技術來重構博物館的敘事方式、服務模式和運用邏輯。”
陳杰分享上海博物館的數字化應用。阮佳雯 攝
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介紹,“上海玻璃博物館NXT”元宇宙項目已經于2023年啟動,通過最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和AI技術,為使用者帶來高度自由和創造性的互動體驗。
“AI重新定義了博物館的觀展關系,從被動觀察到智能交互。”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柴秋霞指出,AI驅動的博物館展示,可以通過智能內容創作,使展覽更具有沉浸感。同時,AI大數據分析功能又為游客提供了個性化展覽路徑和導覽服務。
面對科技不斷革新的當下,文博領域如何適應變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廖燕靈表示,“應依托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功能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文博領域的應用,打造更多智能化應用場景,塑造新型體驗方式,讓文博場館成為文化傳承領域創新的引領者。”
原標題:《博物館煥發新生機,兩大文博節日將至,上海推出沉浸式文旅體驗活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阮佳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