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發表公開講話慶祝印度大勝,也就能騙騙自己了!
5月10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停火協議,巴基斯坦空軍以6:0的戰績完勝印度,擊落6架印度戰機,其中包括3架號稱“西方驕傲”的法國陣風戰機。
而將印度打的滿地跑的武器,居然是性能看似“入門級”的中國殲-10CE戰機。
西方大國在這場空戰前冷眼旁觀,戰果公布后卻集體啞火,直到陣風墜毀的消息傳出,全球才重新重視起中方T0級作戰體系。
陣風為何“死得這么慘”?
先來說說這場空戰的“主角”:陣風和殲-10CE。
陣風是法國達索公司引以為傲的第四代半多用途戰機,鴨翼布局、復合材料機身、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還能空戰、打地、反艦,堪稱“全能選手”。
印度當年花大價錢引進,就是看中它的“西方標準”和多用途能力。反觀殲-10CE,乍一看像是“低配選手”。
它是殲-10C的外貿版,屬于第四代改進型戰機,單發設計,空重9.75噸,掛載7噸,最大起飛重量19.2噸,比陣風小一圈。
論紙面性能,陣風有接近一代的技術優勢,按理說一對一單挑,殲-10CE應該討不到便宜。
但空戰不是擂臺賽,而是技術與體系的博弈,戰果顯示,殲-10CE不僅擊落了陣風,還以8:0完勝,其中3架陣風的墜毀讓法國人直接傻眼。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墜機視頻信息量巨大:一架陣風的殘骸上,扭曲的機翼、摔成幾段的導彈清晰可見,導彈殘骸被確認為法國的米卡空空導彈,射程約50公里,屬于中距彈。
令人咋舌的是,陣風是“帶彈墜毀”的——它連發射導彈的機會都沒有,就被50公里外的殲-10CE一擊斃命。
殲-10CE的“殺招”是霹靂-15空空導彈和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組合。
霹靂-15射程高達200公里,配備主動雷達制導和數據鏈中段修正,堪稱“聰明導彈”。
它能依靠預警機指令飛向目標區域,途中三次修正彈道,在40公里處自行鎖定目標。
相比之下,陣風的“流星”導彈雖然也不差,但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出口版性能還打了折扣。
更致命的是,陣風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直到被擊中前3秒才察覺威脅,雷達可能在強電磁干擾下直接“瞎了”,這場空戰陣風不是輸在機動性或火力,而是輸在“看不見對手”。
不只是戰機牛,是體系強
如果只盯著殲-10CE的單機性能,那就真小看了這場空戰的意義。
殲-10CE的勝利,靠的不是戰機本身,而是中國那套“T0級”作戰體系,這套體系的核心,是預警機、地面雷達、數據鏈和霹靂-15的完美聯動。
美媒披露,巴基斯坦空軍在預警機-3000的引導下,將殲-10CE爬升至1.8萬米高空。
這個高度超出了印度蘇-30MKI雷達的俯仰掃描范圍,卻讓殲-10CE的KLJ-7A雷達發揮出260公里的最大探測距離。
當印度戰機剛進入霹靂-15的射程,巴方飛行員就收到火控系統自動分配的打擊指令。
霹靂-15發射后,初期靠預警機指引,中段靠雙脈沖發動機修正彈道,末段自行鎖定目標。
整個過程,殲-10CE只需要“發現-發射-脫離”,完全實現了“先敵發現、先敵開火”。
這套體系的可怕之處在于,它讓戰機的性能差距變得次要,只要能發射霹靂-15,哪怕是性能稍遜的戰機,也能干掉陣風。
換句話說,中國把空戰從“單機對決”升級成了“體系碾壓”,陣風雖然全能,但在專精制空的中國體系面前,就像一個“雜而不精”的選手,空有花拳繡腿卻無還手之力。
西方底褲都被扒了
印巴空戰的結果一公布,西方大國的反應堪稱“大型翻車現場”。
戰前他們對沖突冷眼旁觀,巴基斯坦公布戰果后,七國集團卻連夜發聲明“呼吁克制”,這反差簡直耐人尋味。
美國媒體更坐不住了,《國家利益》雜志直言:如果連陣風都折了,F-22在類似條件下怕是也得栽跟頭。這話聽起來夸張,但細想有幾分道理。
F-22雖然是五代隱身戰機的標桿,但沒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彈量受限,航電系統也因生產較早而略顯老舊。
在電子戰干擾或信息鏈中斷的場景下,面對殲-10CE的遠程打擊和體系加持,F-22未必能全身而退。
西方的慌亂,根源在于對中國實力的長期誤判,中國軍工向來低調,公布的武器參數往往保守,料敵從寬,寧愿假設對手更強。
反觀西方,習慣用“摻水PPT”夸大自身技術,從材質到推重比,從限高到射程,無一不“注水”。當年他們靠這招拖垮了蘇聯,如今卻在中國面前踢到鐵板。
中國的厲害之處,在于把“PPT”變成了現實,殲-20、霹靂-15、KLJ-7A雷達,這些技術不是紙面概念,而是實打實的戰場利器。
中國領先兩代,T1無人
現代空戰早已不是戰機間的單打獨斗,而是信息、雷達和導彈的較量,中國用預警機+數據鏈+遠程導彈,驗證了“體系大于單機”的真理。
性能稍遜的殲-10CE能擊落陣風,靠的就是體系加持,這種模式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國就展示過,但中國不僅破解了美式體系,還將其升級到了新高度。
具體來說,中國的雷達和導彈技術領先西方至少兩代。
有源相控陣雷達反應快、精度高、抗干擾強,霹靂-15的“發射后不管”和數據鏈修正能力更是獨步全球。
這套體系被外界稱為“T0級”,意味著全球第一梯隊,而“T1”目前空缺,世界第二只能從“T2”開始排隊。
美媒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F-22若陷入中國體系的打擊圈,隱身優勢可能被削弱,遠程火力也難以匹敵。
這場空戰暴露了西方多用途戰機的短板,陣風、F-35這類“全能選手”在設計上追求均衡,但面對專精制空的中國體系,顯得力不從心。
未來戰爭規則將進一步向信息化、體系化傾斜,無人智能設備和智能指揮系統。
這些雖未大規模應用,但中國已在這一領域布局,殲-20等項目的經驗表明,中國的技術儲備遠超外界想象。
參考資料:巴基斯坦稱擊落5架印度戰機,專家分析:沖突難以進一步升級 封面新聞
白玉京|殲-10C試刀:西方空戰神話破防,中國打法實現降維打擊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