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俄烏代表團相聚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開啟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會談。這場被稱為“最寒冷的破冰”的會談,既是三年血戰的喘息之機,也是雙方在戰場外開辟的第二戰線,只不過這一次,桌上擺的不是槍炮,而是茶杯與文件。
這場談判的開啟看似突然,實則暗藏玄機。普京在5月11日凌晨拋出“無條件談判”提議時,俄軍剛在庫爾斯克州完成對烏軍的反攻,烏克蘭的“閃電戰”計劃徹底破產。而澤連斯基的回應更耐人尋味:“我們期待全面停火”——嘴上談和平,手里卻攥著美國剛簽的《美烏礦產協議》,這份協議讓特朗普政府拿下了烏克蘭30%的稀土開采權,也掐滅了歐洲繼續援烏的熱情。
事實上,雙方都到了打不動的時候。俄方軍費越燒越多,烏軍前線兵員缺口高達15萬,連醫學院學生都被迫扛槍上陣。烏軍號稱擊落俄軍S-400的“紅旗-9BE”導彈,70%的零件依賴走私;而俄軍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庫存也見了底,不得不向朝鮮求援。這場仗再打下去,恐怕連談判的籌碼都要打沒了。
俄烏戰爭的發生,表面看是俄羅斯要阻止烏克蘭倒向北約,往深了挖全是歷史恩怨和地緣算盤。蘇聯解體那會兒,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一家人,結果分家時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歸屬問題直接埋下雷。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算是第一波高潮,當時普京閃電出手拿回克里米亞,烏克蘭東部倆州直接鬧獨立,這梁子算是結死了。后來北約東擴逼到俄羅斯家門口,烏克蘭整天嚷嚷著要加入,普京急得直拍桌子,這就好比你家隔壁老王天天舉著啞鈴在你家陽臺邊晃悠,換誰都得炸毛。
可真正打起來才發現,這仗根本不是閃電戰能解決的。俄羅斯原本想著"三路突進基輔,活捉澤連斯基",結果被烏克蘭用無人機和標槍導彈教做人。北約在背后瘋狂輸血,美國軍火商數錢數到手軟,歐洲老爺們一邊制裁俄羅斯能源,一邊偷偷買俄羅斯天然氣。這仗打著打著就變味了,成了大國博弈的棋盤,烏克蘭老百姓成了最慘的棋子。
這時候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跳出來當和事佬,可不是因為突然良心發現——伊斯坦布爾這地界橫跨歐亞,自古就是調解矛盾的風水寶地,埃爾多安算盤打得精,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當地區話事人。
不過這次談判桌上,真正要命的還是那三個老問題:烏克蘭"去軍事化"、北約東擴、領土歸屬。先說"去軍事化",俄羅斯的意思是"你烏克蘭不能有進攻性武器,尤其不能有能打到莫斯科的導彈"。烏克蘭一聽就炸了:"這不就是讓我跪下當人質?"可問題是,烏克蘭現在手里那點家底,真能扛住俄羅斯下一波進攻嗎?再說北約這事,澤連斯基政府死活要抱大腿,可美國新總統特朗普早就放話"不想再花一分錢在烏克蘭",北約內部德國法國都打退堂鼓,這靠山眼看著就要塌。
最要命的還是領土問題。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現在被俄羅斯實際控制,烏克蘭要收回?俄羅斯肯定不干。可要是讓烏克蘭承認現狀,那澤連斯基回去就得被民眾噴成篩子。這就好比倆鄰居打架,一個說"你搶了我家車庫",另一個說"這車庫本來就是我家的",警察來了也只能和稀泥。
現在關鍵就看土耳其怎么當這個中間人了。2022年俄烏在伊斯坦布爾也談過一次,當時差點簽了協議,結果被英國爆出的"布查事件"攪黃了。
不過別指望這次談判能立馬簽停戰協議。俄羅斯代表團團長梅金斯基出發前就撂下話:"不設先決條件,但核心訴求不能動。"烏克蘭那邊也不示弱,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帶著安全局一幫人過來,擺明了要談具體條款。現在國際社會都在猜,會不會像當年朝鮮戰爭那樣,先簽個臨時停火協議,把最要命的打仗問題按住,剩下的慢慢扯皮。
這談判就跟擠牙膏似的,每次擠出來一點算一點。這次能談成個臨時停火就不錯,真要徹底解決,怕是得等到特朗普和普京通個電話,或者澤連斯基和默克爾吃頓飯——國際政治這盤棋,永遠都是臺面下的小動作比臺面上的大道理管用。且看這出持續了三年的連續劇,能不能在伊斯坦布爾畫上個分號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