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這種說法肯定不夠準確,因為胡宗南的“武功”確實不咋樣,無論是抗戰還是內戰,他的表現都不像一個優秀高級將領,賀衷寒與蔣先云、陳賡并稱“黃埔三杰”,從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回來一直搞宣傳和情報,說假話的功夫倒是一流。
被稱為“又文又武”的李默庵,在程潛陳明仁的湖南起義通電和高級軍政人員香港聯名起義通電上都簽了名字,1990年回國后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副部級)、黃埔同學會會長,算起來還真是黃埔生中的“大佬”。
李默庵回國后也寫了不少回憶錄,尤其是發表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一百三十一輯上的《我與蘇中“七戰七捷”》一文,更是從另一個視角解讀了那一系列戰事——粟裕七戰七捷,挨打的就是時任第一綏靖區司令長官的李默庵。
李默庵七戰七敗,也不是敗得毫無收獲,他在文章中總結:“蘇中作戰,國民黨軍隊投入十二萬人之眾,而粟裕部不過三四萬人。但是,國民黨部隊有許多明顯的缺陷:一是各部隊戰斗力不整齊,而粟裕的隊伍是比較整齊的。二是戰斗作風不一樣,國民黨軍隊打正規戰,沒有解放軍那種勇敢頑強、連續作戰、吃大苦、耐大勞的作風,有不少指揮人員麻痹大意,驕傲自信,結果吃了大虧。(本文黑體字均出自李默庵回憶)”
據李默庵回憶,蘇中七戰期間,他根本就沒有親臨一線,而是在比較“安全”的常州隔江遙控指揮,只是聽前線匯報來調兵遣將,但是當年蔣軍諱敗冒功已經是常態,所以李默庵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每戰必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而粟裕一直在前線抵近指揮,有時候還親自騎自行車實地踏勘戰場,于是李默庵很無奈:“這樣,國民黨軍隊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而解放軍本來是劣勢,卻可能變化為優勢,戰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實事求是地說,李默庵當時確實是占有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他的第一綏靖區就是原先的第三方面軍,下轄李天霞的整編第八十三師、王鐵漢的整編第四十九師、黃伯韜的整編第二十五師、劉雨卿的整編第二十一師、李振的整編第六十五師、整編第六十九師之朱志席九十九旅,黃伯先之新編第七旅,另外還有第七和第十一兩個交通警察總隊——所謂交通警察總隊,那可不是指揮交通的,而是原本屬于戴笠直接管轄的純美械部隊。
沈醉在《軍統內幕·交通警察總隊是一支什么樣的反動部隊》中披露:“‘交通警察總隊’是美蔣特務機關‘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施以特種訓練并全部用美國武器裝備起來的一支特務武裝部隊。它是美蔣特務合流中的產物之一,也是蔣介石所寵愛的一支袖珍王牌軍。這些部隊的特點是火力強,機動性大,調動靈活。由于他們是經過美國特務訓練,全部美式武器裝備,帶部隊的軍官又大多是軍統特務,因此他們比其他一些反動部隊更頑固,更兇狠殘暴,對人民的危害更大。”
據沈醉回憶,交通警察總隊基本都是旅級單位,有些干脆就叫“交通警察旅”,而所謂的整編師,那原先也是軍級建制,比如在孟良崮被全殲的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原本就是俞濟時王耀武打造出來的王牌七十四軍。
要是按原先的建制,李默庵的第一綏靖區兵力超過了絕大多數野戰兵團,而且不用完全仰仗老蔣提供糧餉彈藥——綏靖區有地盤,而兵團沒有。
1946年6月26日,雄心勃勃的李默庵帶著參謀班子來到無錫接管了湯恩伯的兵權,湯恩伯也對李默庵表示歡迎,并把自己的副參謀長李貞元留給李默庵當參謀長,結果兩三個月以后因不能勝任而辭職,由李默庵的高級參謀羅覺元擔負起了參謀長的職責。
不管怎么換將,李默庵都沒能做到保守軍事秘密,他接受的作戰任務是占領蘇中、蘇北的解放區,他的對手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是粟裕和政委是譚震林。據李默庵掌握的情報,粟裕部只有第一師、第六師、第七縱隊、第十縱隊十九個團三萬余人,后來又增加了第五旅三個團和華中軍區特務團。
李默庵針對粟裕部隊數量擬定了作戰計劃,并準備在7月13日發起全面攻擊,結果12日就接到老蔣電話:行動全部停止,你印發的作戰計劃,已經擺在軍調小組美國特使馬歇爾的辦公桌上了!
李默庵事后才知道:“比馬歇爾早一天,7月10日,也就是我召開作戰會議的第二天,華中解放軍便獲得了同樣的情報。7月11日,馬歌爾先生看到了我部的作戰計劃,馬上去見蔣,當場拿出了我部的作戰計劃,弄得蔣非常難堪。”
李默庵直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絕密”的作戰計劃是怎么泄露的,但是他知道自己后來處處被動挨打,絕對跟情報泄露、粟裕總是能料敵機先有關。
李天霞可能是沒有接到李默庵停止行動的命令,也可能是自作主張,在7月13日跟粟裕交火,結果一戰下來,他的整編八十三師第十九旅的兩個團和旅屬山炮營及第六十三旅一個營共三千余人在宣泰圍點打援戰斗中被全殲,粟裕一勝。
既然已經交火,那就撕破臉皮開到,老蔣命令李默庵按原計劃,向如皋、海安發起攻擊:王鐵漢整編第四十九師主攻、朱志席第九十九旅為助攻,整編第六十五師李振在右后方跟進,整編第八十三師李天霞向海安方向進攻策應。
李默庵的戰法還是分進合擊,卻沒想到粟裕的主力忽然出現在王鐵漢側后,直接斷了他的退路,并在18日晚吃掉了其第二十六旅,王鐵漢率少數師直部隊狼狽而逃,該部損失一萬五千余人,粟裕第二勝。
宣泰、皋南兩戰皆敗,馬上調整戰術,轉向蘇中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海安進攻,這次他出動了整編第六十五師(欠一五四旅)附第一O五旅(欠三一五團)及整編第二十一師的新編第七旅為主攻,整編第八十三師為助攻,依舊是換湯不換藥,一路由南向北,一路是由西向東,還是分進合擊,迅速占領了粟裕主動放棄的海安,部下紛紛“報捷”,說粟裕損失了兩三萬人,實際情況卻是粟裕部第七縱隊三千人固守海安四天,傷亡二百余人,殲敵過三千,海安防御戰,粟裕第三勝。
李默庵被部下忽悠,以為粟裕不可能再有軍事行動,就命令新編第七旅于8月10日從海安去李堡接替第一O五旅防務,結果剛“換防”完畢,就被忽然冒出的解放軍包圍。
戰斗在當天午夜發起戰至11日17時,新編第七旅的六千多人除旅長黃伯先、第十九團團長介景等少數人逃脫,大部被全殲,一O五旅也被消滅大半,旅長劉玉山討回如皋,李堡之戰二十個小時,殲敵一個半旅共九千余人,粟裕第四勝。
我們細看李默庵回憶,就會發現這位黃埔一期生一直采用分進合擊戰術,三戰毫無變化,典型的記吃不記打,而粟裕則總是能隨機應變,讓李默庵摸不著頭腦。
三戰三敗,損失兩萬七千余人,李默庵只好拿出“殺手锏”,派遣“交通警總隊”出戰,結果在8月21日,進占丁堰、林梓兩地的交通警察第七總隊和交通警察第十一總隊毫無征兆地被粟裕大軍圍攻,結果是交警第十一總隊一擊即潰,第七總隊抵抗了一夜,結果只逃出三百多人,兩個交警總隊被擊潰甚至殲滅, 粟裕第五勝。
李默庵回憶:“粟裕與我部的蘇中之戰‘七戰七捷’,其第六、第七兩戰是同時進行的。粟裕稱之為‘攻黃救邵’。”
粟裕在丁堰、林梓戰斗中打跑或殲滅兩個交警總隊,切斷了李默庵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線,不甘心失敗的老蔣命令邱清泉的第五軍也參與華中之戰,粟裕隨機應變,采取“攻黃(橋)救邵(伯)”戰術,三萬主力迅速機動,準備殲滅倉促調動的李默庵部隊——誰先來就打誰,視情況確定殲滅對象。
李默庵一開始也是想以守為攻,但考慮到如皋城兵力不足,就命令駐扎在黃橋的整編第九十九旅東進如皋,旅長朱志席被打怕了,出發前要求如皋派部隊接應。
李默庵也怕朱志席在運動中被殲,就王鐵漢整編第六十五師第一八七旅全部、第七十九旅的一個團和第九十九旅留駐如皋的一個營分三路接應前去增防的第九十九旅,第九十九旅離開黃橋與接應部隊相向而行,李默庵認為:“這樣的部署是萬無一失的。”
李默庵可能忘了,他前五次戰斗,每次都是信心滿滿,最后都是被打得灰頭土臉,這次當然也不例外:第九十九旅剛離開黃橋,就鉆進了粟裕布下的口袋陣,第九十九旅被殲,旅長朱志席被俘。
朱志席是李默庵的黃埔三期學弟,學弟被圍,學長自然要調大部隊救援,結果王鐵漢在李默庵嚴令下兵分三路馳援,結果又被粟裕分割包圍:“我得知情況,深感不妙。急得直跺腳,又急調駐揚州的整編第二十五師一個旅乘汽車增援第九十九旅。但未等援軍趕到,第九十九旅已被全殲,粟裕又將一部分主力東調,以十五個團的兵力圍殲王鐵漢各部。到27日上午,王鐵漢各部被打散、打亂,僅有部分部隊退回如皋城,如黃路上的戰斗,粟裕共殲我部兩個半旅,計一萬七千余人。”
李默庵沒能救出朱志席,也沒能拿下邵伯:第九十九旅和第一八七旅等部在如黃路上被殲滅的消息傳到邵伯,正在攻城的敵整編第二十五師一片恐慌,李默庵也知道再打下去,這個師也會被反包圍殲滅,就在損失兩千余人后灰溜溜返回揚州。
粟裕七戰七捷,李默庵七戰七敗,他在戰后總結:“當時我采取的是正規戰,即分進合擊,穩扎穩打。照這樣的打法,粟裕的部隊三四萬人,只能防御我一路進攻。可是粟裕卻集中兵力打我一點,有時是集中五六倍的優勢,這樣,我的部隊就吃不消了。我同粟裕作戰中就體會到,我們的每一行動計劃,粟裕都了如指掌,這是他把握戰爭主動權的前提。”
粟裕知己知彼料敵機先,李默庵膠柱鼓瑟一成不變,每次戰斗都是被動挨打,李默庵找了很多理由,甚至還說自己“補給運輸困難”,這就有些搞笑了:李默庵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大炮汽車,而且老蔣也在源源不斷給他運送糧彈,在這樣的優勢兵力和武器裝備下七戰七敗,他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