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上篇:
譚震林致粟裕的信中,評論到漣水戰役。我們從這里講起。因為此戰內容較多,故單獨成一期,剩余信內容之評論放在下期。
原信說:“第二次漣水戰役損失是可以避免的,事前已經估計到敵人要從兩河之間前進,六縱又是一個不善于打防御戰的,硬去試一下,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做法。”
兩次漣水戰役,情況迥異。尤其是第二次,粟裕只在漣水城部署了一個6師,兵力火力均不對等,被張靈甫擊敗。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大漏?我們詳細解讀一下,看看譚震林的批評到底對不對。
第一次漣水戰役華中野戰軍獲勝,第二次卻失利,6師傷亡六七千人。結果迥異,難免令大家有意見,認為粟裕是不是驕傲輕敵,只把6師一個師放在漣水死守。
但正如譚老板自己所說,遠見。粟裕為什么這樣部署?因為兩次漣水戰役都是違背粟裕意志強行上馬打的。
當粟裕率1、6兩師北上救援兩淮時,山野尚在蘇北作戰。陳宋注意力全在打桂系第7軍,無視粟裕一再提出的轉兵南下合力打整編74師的建議。張靈甫遂能在攻克兩淮后繼續向漣水進攻。
好在第一次漣水戰役時,1師(陶勇)、6師(王必成)和城中的10縱(謝祥軍)、11縱(成鈞),加起來一共23個團的兵力(約4萬人),對比整74師(含整28師配屬之192旅)3萬多人兵力上占優勢,且占據地利,故能在大戰略被動的情況下打勝。
關于兵力數字,時任6師副政委江渭清回憶我軍參戰兵力共28個團,兵力4萬人,但更為權威的《全國解放戰爭史》記載,我軍參戰兵力23個團,今取后者。不過總兵力數字殊不可解,1946年3月經粟裕調整充實野戰軍主力,步兵團每團起碼能有2000余兵力,甚至更多,故我軍參戰當不止4萬人,很可能近5萬。
第二次漣水戰役,情況已大不同。
我們看看大的戰局。
此時華東方面國軍進攻方向,大致有三條戰線。
最北面進攻魯南,自西向東威脅山東解放區的核心區臨沂一帶,兵力有整編26師(附第1快速縱隊,人稱送裝備大隊、華野特縱轉世靈童、泥坑躺平之王)、51師、59師、77師。
中線在蘇北,威脅宿沭一帶。
這一路國軍又分兩個進攻方向,西面是整11師、整69師,準備北上追躡陳毅所部,威脅魯南。東面打漣水,因系華中野戰軍司令部駐扎之地,是國軍重點盯著的地方,進攻兵力有整編74師、28師、第7軍之171師。
南線李默庵部,在粟裕主力北撤后,積極向北進犯,威脅鹽城一帶,進攻兵力有整編83師、65師、25師。
此時華中局已然北移,饒張等領導人率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駐于臨沂。經幾番交換意見,又經中央同意,山東、華中兩野戰軍計劃在宿沭一帶敵北、中兩線結合部,求殲國軍一部精銳,破解其全面攻勢。
在此戰略布局下,漣南、鹽城以南至東臺的蘇中軍區殘留區域勢必成了雞肋。
但是,粟裕對殘留的數城仍不甘心,一來這是經營多年的老根據地,有據地而守的軍政軍民優勢。二來,畢竟國軍還沒打過來,且整83師、25師等部隊在蘇中七戰七捷中被打出了心理陰影,對粟裕十分忌憚,我們不能不戰而棄。以鹽南為依托,阻止李默庵所部北上,也是保障蘇北魯南不受敵合圍的應有之義。
粟裕對敵之企圖作出很清晰的判斷(據1946年12月6日電):
“陳誠知我大軍屯于漣水南北,難以東攻鹽阜,故以海軍置射陽河海口,圖襲阜寧,以蘇中之八十三及六十五兩師北攻鹽城,使我顧此失彼。如我大軍仍屯集漣水,則蘇中之敵必續攻阜寧;如我主力轉移鹽城方面,則兩淮之敵必東攻漣阜,同時宿遷之敵亦可能向沭陽進犯。
總之各路敵人之目的,均圖攻占鹽阜,以結束其蘇北戰事。如讓任何一路敵人之計劃實現,則華中局勢又趨險惡,且失去蘇中大批糧食兵源,將迫使我軍無法作戰,蘇中亦難堅持。因此,我們必須分路應敵。但對蘇中北部之敵,只要以適當兵力能擊破其一路,即可停止進攻,以至收復劉莊、白駒。斯時,除以一部留蘇中擴張戰果外,主力即可北返。”
筆者以為,這是應對當時局面最好的辦法。
我們不能因為后來華野立足于山東作戰生存的很好,就倒果為因,認為只有退入山東才是對的。蘇中根據地能保存一天,對南線國軍的牽制就多一天。對華中部隊的供應也能多一天,為什么要不戰而棄呢。
當然,萬事有利皆有弊。粟裕堅決執行分路應對的戰法,被迫將本已為數不多的華中野戰軍,一再分調南北。
北面,在已經把華中老部隊葉飛1縱、韋國清2縱、譚希圣7師劃歸山東野戰軍的情況下,又調張震9縱(后拆分,大部融入韋國清縱隊)、成鈞11縱(后大部改編為華中7師,原譚希圣7師北調后番號在華中繼續用)北上宿沭之間。
多說一句,此時華中南線還有一個7縱,司令員兼政委是姬鵬飛,后來改編為華野11縱。新四軍的番號可是真夠亂的,一不小心就看得眼花。
南線,因李默庵進攻東臺甚急。除7縱原本就在留守外,又調陶勇1師、陳慶先10縱(謝祥軍司令員在漣水犧牲,陳慶先接替,10縱后來改編為華野12縱)南下。
華中野戰軍原有1師、6師、7縱、9縱、10縱,11縱。這么一調,漣水所余兵力只剩6師。
若按譚震林之疑問,6師不善打防御,換一換行不行呢?
畢竟當時鹽南的形勢更危險,整83師、整65師擊敗姬鵬飛所率之7縱,再不派去強有力的主力部隊,鹽南各地恐怕要一潰千里,整25師極有可能快速北上到達漣水附近,到時漣水局面更艱難。所以把陶勇1師派過去很正確,主力就要用在最關鍵的地方。
以6師守漣水,既有防守之利,又有一戰漣水的經驗,按理說應該沒問題。
再者說,粟裕還有點寄希望于魯南的山野。萬一宿遷之敵東犯漣水,魯南我軍可以出擊之以作牽制,畢竟那邊主力部隊比較多嘛。
誰知道仗一打起來,都是各叫各的苦,山野一邊倒地埋怨粟裕光桿司令一個來指揮作戰。試問,葉飛、韋國清、譚希圣、張震、成鈞這些部隊是你山野培養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再討論一下第二次漣水戰役本身的對錯與價值。
戰役打響時,粟裕已赴宿遷與陳毅的山野指揮部會合,漣水戰役的總指揮是譚震林,防守部隊共有10個團,除了王必成指揮的6師,還有淮南軍區獨立旅的2個團。
總兵力約2萬多人,處于劣勢。防守部署上又出現較大失誤。除了戰前放棄王家口陣地導致前哨陣地大部淪喪,使漣水城直接受到威脅。戰斗打響后調整遲鈍,又是戰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當時6師主力全在城南,城西只有淮南獨立旅的2個團,戰斗力較6師弱了許多。
這種畸重畸輕的布局,王必成本有所警覺,如果張靈甫來一招聲南擊西,繞到西面進攻漣水城,到時做何反應?據江渭清回憶錄載,王、江二人曾向譚震林建議加強西面防守,但譚拒絕之。
后來果然突破口就是在西面被打開,張靈甫集中3個旅的強大力量,沿廢黃河河道殺奔城西,獨立旅死戰不能退敵,第一道防線被突破。王必成陸續調兩個主力旅過來堵口,又打成添油戰術,沒能頂住整編74師的強攻。陳毅、粟裕均認可漣水西面部署過弱導致城陷,粟裕評價為被整74師鉆了部署上的空子。
整74師攻陷漣水城后,在城中古塔下留影。左二穿黑皮衣者為整74師副師長蔡仁杰(后在孟良崮戰死),左三為師副參謀長李運良。張靈甫不知何故未參與合影。
第二次漣水戰役,在粟裕看來,并不是一場純粹的失利。
他評價說,這場戰役戰前提出的“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口號,是用來激發部隊士氣的,沒想到很多人把這個口號看成了戰役指導思路,把漣水城的得失視作衡量戰役的唯一標準,這種想法并不對。
粟裕認為,漣水此戰應視作宿北戰役的一部分,與鹽城保衛戰一樣,作用都是牽制敵軍主力,保障宿北作戰順利。當宿北之整編11師、69師被分割包圍時,整74師意圖救援,卻被阻隔于六塘河以南,從大局上看,6師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指責第二次漣水戰役沒打好,還是那句話,不能倒果為因。
粟裕不僅不是沒有遠見,而是極有遠見,布局基本符合實際,避免我軍在敵多路進攻之下遭受更大損失。
還有下篇,諸君稍安毋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