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栽插黃金期,通川區廣袤田野上呈現一派繁忙景象。連日來,各鄉鎮緊抓晴好天氣,泡田整地、移栽秧苗,一壟壟新插的秧苗隨風舒展,為全年糧食穩產增效打下堅實基礎。
在東岳鎮玉鐘村千畝水稻高標準農田里,村民們正有序開展整田、拔苗、拋秧等作業,翠綠的秧苗隨手臂揮動精準落田,其間一抹抹“志愿紅”和“迷彩綠”格外引人注目。
志愿者與農戶有序開展整田、拔苗、拋秧等作業
面對今春雨水偏少的氣候挑戰,東岳鎮多措并舉打響“保水護秧”攻堅戰。在千方百計調度水源灌溉農田的同時,一支由30名“黨員突擊隊”和10名“退役老兵志愿服務隊”組成的助農隊伍,深入全鎮田間生產一線。大家卷起褲腿,左手握秧、右手插苗,動作如行云流水,轉眼間千畝水田披上新綠。
志愿者在田間插秧
“鎮上不僅提前幫我們協調好灌溉用水,還組織人員來幫我們插秧,我這十幾畝田,一天就栽好了,確實幫了我們一個大忙,后面還有農技人員協助我們管護秧苗,我們對豐收更有信心了。”東岳鎮玉鐘村村民劉玉燃說道。
據了解,今年通川區計劃種植水稻19.5萬畝,為克服干旱影響,擴大栽插面積,打好全年糧食生產關鍵一仗。通川及時維修提灌設施、灌溉渠系,提升灌溉能力,組織農戶抽水搶栽,不誤農時。同時,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插秧現場,扎實開展助農栽秧工作,多支農技小分隊分赴各鄉鎮指導農戶科學生產。目前,全區水稻栽插工作正有序推進,水稻栽插面積已超過10萬畝。
插滿秧苗的田地
近年來,通川區以科技為筆,在田野間書寫“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通過新建高標準農田、推廣優質稻種、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等舉措,持續筑牢糧食生產根基。還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引領,將無人機飛防、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等智慧農業技術融入水稻種植全流程,推動農業生產向高效化、綠色化轉型。
眼下,通川大地的縱橫阡陌間,秧苗正積蓄著拔節生長的力量。通川以扎實舉措,不斷筑牢糧食安全的堅實底板。
稿件原創,轉發請注明出處
融媒體中心記者:肖姣
編輯:周麗清
編審:張 爽
總編:肖曉宏
點個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