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當淅淅瀝瀝的雨露浸潤山間的土壤,晨曦中農人們彎腰掀開育苗棚的塑料膜,一株株嫩綠的烤煙幼苗在晨光中舒展枝葉。這是捧魯基地單元煙農們忙碌的春耕圖景,也是中國農業節氣智慧——“雨生百谷”的現代演繹。
隨著氣溫攀升,在有效降水量到來的黃金窗口期,烤煙大田移栽進入倒計時。在這片承載著鄉村振興希望的土地上,現代農技與傳統農耕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育苗棚里的“生命接力”
清晨六點半,捧魯基地單元技術員駱科付已在育苗棚一池池查看煙苗生長情況。“你看看這根子,白花花的包裹在根部,看著就舒服。”他彎腰拔起一株托盤苗說道。與傳統育苗不同,這里的育苗盤全是托盤育苗,為增強煙苗素質,移栽前10天就開始干濕交替練苗,讓煙苗在育苗棚提前感受大田氣候,提高煙苗移栽后抵御大田不利環境生長能力。
捧魯基地單元技術員駱科付在苗棚查看煙苗根須生長情況。
在海拔1600米的魯布格鎮,煙農萬光華正在苗棚里一株株拔著煙苗,整整齊齊裝入框內,準備運往煙田移栽。“這兩年來實行拔苗移栽好多了,你看我現在先把大的這些選著拔了裝走,稍小的留在育苗棚里繼續生長,一兩天這些小的又長了和之前拔走的差不多大,我一批批地拔,拔走的煙苗大小一致,我栽到地里煙苗也整齊,大小一致,方便管理。”
煙農萬光華在苗棚拔苗。
深栽中的“生長哲學”
小雨剛剛結束,技術員呂輔軍挽起褲腿的腳在松軟的土地上留下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他舉起大窩移栽用鐵鍬精準插入壟體示范著“大窩深栽法”。“大窩深栽法”將煙苗移栽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形成獨特的“根系深潛”結構。這種看似返璞歸真的種植方式,蘊含著現代植物生理學智慧。
據農業專家觀測,深栽使側根數量增加30%以上,根毛區擴展至40厘米土層。當遭遇春旱時,深扎的根系能觸及1米以下的地下潮濕土層。如遇夏季持續高溫干旱,采用深栽技術的煙田因根須多根扎得深,抵御干旱能力明顯增強。
捧魯基地單元技術員呂輔軍在示范大窩深栽方法。
井窖里的“呼吸密碼”
十點鐘的光景,太陽已攀至東南方天際,將暖意化作無數金針,斜斜地刺入濕潤的土壤中。發玉壩區煙田里,煙農胡祖沖正在進行井窖移栽打井窖操作。在壟體垂直向下鉆出直徑8-10厘米、深18-21厘米的圓錐形孔穴,移栽時淋定根水蓋上杯罩,煙苗就在這個空間里生長一周。
這個“呼吸通道”因為蓋著杯罩,水分能在井窖內循環,極大減少水分蒸發,抗旱效果明顯提高。有杯罩井窖氣溫也穩定,煙苗生長極快,井窖和杯罩的完美配合,既讓煙苗有了充足的生長空間和相對穩定的溫濕度,又讓煙苗多了一層防護罩,抵抗移栽后大雨、冰雹、害蟲對煙苗的傷害。
井窖移栽后蓋杯罩煙田。
節氣智慧的現代回響
站在魯布格鎮煙葉示范基地的觀景臺俯瞰,煙壟上黑白相間的農膜散發出道道光芒,滴灌管網似銀蛇蜿蜒,移栽的煙株在壟體間整齊列陣,呈現出一種幾何美學。這里開展的“井窖深栽+滴灌集成運用”技術推廣,將傳統農諺轉化為可量化的生產標準,煙株養分供需更加平衡,使煙葉質量達到中棵煙標準。
節氣不是刻板的農時表,而是動態的生態密碼。捧魯基地單元站長韓佩良介紹到,現在移栽期間煙草部門與氣象部門協同合作,及時發布煙區氣象動態監測信息。現代氣象監測與傳統生產經驗的結合,讓“谷雨移栽”的農時智慧精確到小時級,將最佳移栽期誤差控制在24小時內。
當夕陽為煙田鍍上金邊,煙田農人們在煙壟間忙碌穿梭,隨著一株株煙苗植入土中,現代科技與傳統農耕的融合,在“雨生百谷”的節氣輪回中,書寫著山地煙葉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圖/文 尹國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